

《紀念忠靈塔: 由呼籲保存香港二戰最重要文物到永恆紀念》
1942~2025
(擇要)
征雲
延陵科學綜合室 格物研究組
Email address:
hongkongensis@gmail.com
2025年8月30日
香港重光80周年的感想
忠靈塔基座消失了
2025年8月30日香港重光80周年的感想 ......

日本用香港人興建忠靈塔,
香港用日產重機把它盪平,
在這個強政厲治的驕傲年代,
龜子孫們用實際行動回應了歷史!
忠靈塔全部拆卸工程整整用了 78 年,
港英殖民政府為了面子拆卸半塔,
現在的究竟為了什麼 ? ~ 錢作怪
裕仁天皇1987年4月29日在生日當天,他在皇居豐明殿的祝壽午宴上突然感到身體不適,其後身體狀況明顯衰退,病情於9月急劇惡化,1988年7月至8月期間,曾在那須御用邸療養並最後一次公開亮相。9月19日深夜至20日凌晨,裕仁在東京吹上御所大量吐血,病情惡化,皇太子明仁開始攝政,1988年12月31日深夜,裕仁一度停止呼吸,經搶救後恢復,1989年昭和64年。裕仁最後於1989年1月7日早上6時33分(日本時間),在吹上御所二層卧室內因十二指腸癌逝世,7時55分由宮內廳正式公布其逝世消息,隨着裕仁去世,次日皇太子明仁繼位,1989年1月8日正式改元「平成」,昭和時代正式結束。
日皇裕仁人所帶領下的日本,不同時代有着不同的角色,由侵略主義,改革主義,及亞洲文化先鋒等角色,「昭和」這個年號,我們老一輩的香港人絕對不會陌生,曾幾何時在香港使用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時光,前些日子我們在努力不斷研究的忠靈塔,便是興建於1942年的昭和17年,直到今天2025年8月30日,日本帝國已經進入第三位君主,已經是令和七年了,日佔香港歷史的忠靈塔徹底走進歷史,非常遺憾的告訴大家,它已經消失了!筆者多年來研究二次世界大戰相關資料及歷史文化遺存,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文化歷史遺跡,可謂絕無僅有,相關文物市場所售賣日佔時期東西,可以黃金比美!香港自1841年開埠以來,到開埠一百周年的1941年,遭遇到史無前例的災難,這種災難是現今最嚴重的一次,有無數軍人及市民遭到日本佔領者屠殺,今天是香港重光80周年的紀念日,卻是令人內心沉重的日子,香港走過的80年,理應是隨着文化知識技術增長,我們有能力亦有信心將二次世界大戰與香港的故事延續下去,但我們卻不能,過去數十年有各種特殊環境規範底下,當時還沒有文化歷史遺產這個觀念存在。
但2025年夏天我們得知藏在忠靈塔基座下的鎮靈刀被發掘出來,交給一所叫做古蹟辦事處的政府法定機關處理,同時他們亦同時對忠靈塔基座作出定性,說遺跡已經不完整,經過改動,已經沒有歷史價值為由,向發展商釋出明確放行的訊息,即可自由改動或者完全拆卸,也就是說代表政府立場的機關,以正式放棄忠靈塔列為古蹟的可能性。對於香港文化歷史教育上,是數十年以來,最嚴重最沉重的打擊!發展商亦快刀斬亂麻地匆匆處理掉,毫無疑問他們的處理手法是成功的,根本不存在任何阻力可言,涉及香港歷史及市民重大利益及議題上,市民沒有任何話語權。因為香港已經失去了程序上的公義,連討論也毫無必要!
環繞香港鄰近地區,絕對沒有一個城市會這樣對待重要古蹟,一個法定機構,只不過發出一個普通聲明,就決定了重要古蹟的命運,難怪公務員隊伍要飲「觀音山礦泉水」,可見香港政府離譜行為已到達了令人側目情況,不務正業只作傳聲筒,我們市民用高薪厚職篆養了一群服務市民的好公僕!還是會為發展商行方便的合作者……

日本裕仁天皇英文御簽「
Hirohito 」
(圖片來源:延陵科學綜合室藏)
過去在我們中國南京,亦曾經有類似的事情發生過,2007年格物研究聞說南京有一所旅館鬧鬼,據說日佔時期被徵用作為慰安所。因此我們再到南京研究,特別想了解一下利濟巷的「東雲旅館」,該旅館位於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利濟巷2號,從日佔南京歷史記載,該地點原為民國時期建築,1937年12月日軍佔領南京後改造成慰安所,包括「東雲慰安所」和「故鄉樓慰安所」,另外還有現已拆除的和科巷南壽星橋口的「吾妻樓慰安所」,2003年11月,朝鮮籍慰安婦朴永心女士在南京指認此處為日佔南京時的慰安所。
但是南京政府少數官員(大慨是香港「古諮處」這類人)指出這是中國人民恥辱的象徵,所收沒有保留需要拆卸,但卻引起學界和南京民眾的不滿。據報章報道,「不拆不保護」這樣的局面持續了很多年。及後2008年還發生一場「莫名其妙」的大火,將舊址的一棟三層高的房頂和樓板燒毁倒塌。但南京史學界一直在呼籲對慰安所舊址進行保護,舊址失火後又淪為垃圾場,極為污糟邋遢,大部分建築屋頂、窗戶不存,這個損毁程度正正是香港「古諮處」所說的:「僅餘基座。由於主體建築已毀,從文物保育角度而言,基座已不完整。此外1949至1951年間,原址上興建了金馬倫大廈,工程對基座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動,影響其原真性。
因此,基座未被列入「有待評級的新項目」,但鑑於相信基座內可能仍埋藏日佔期間的物件,古蹟辦遂將台基列爲「具考古研究價值的地點」。
根本就是同一種味道,完全吻合同聲同氣!但畢竟皇天不負有心人,南京畢竟不像香港這種只關心出糧的冗員,也是一種福份,該舊址經歷了保護和修繕後,於2015年12月1日正式作為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對公眾開放,成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分館,2019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南京文物部門,對歷史的重視及對教育的肯定由此可見!
時至今日,香港特區政府只是一隻鸚鵡學舌的小鳥,這班人對國家有多少熱愛?對銘記先輩捍衛和平的貢獻,又有多重視?還是工作需要走出來站台及說兩句話,否則還不如買張機票去日本旅行吧!………毫無疑問這是你們的行為給市民的印象,才給你們這樣的評價!用香港當官口吻說句話輕鬆下自己:
「保存忠靈塔基座~香港二戰最重要的文物的呼籲,受到廣大關注,雖然「忠靈塔基座」己經拆毁,但呼籲已取得十分成功的結果。 」 (充滿嘔吐味的港官八股)
重光紀念日緬懷保衞香港的英靈,也追憶在今年消失不見了的忠靈塔基座。應該要說的說話、也說完了,沒有任何補充…… (完)

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為日佔南京的慰安所 (圖片來源:延陵科學綜合室檔案)

香港重光後美國畫家
Richard Rothschild 1946年三月在香港九龍北岸寫生畫/畫的中央上方仍然可以見到忠靈塔
第二年(1947
年)忠靈塔仍未落成的「半塔」被拆卸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
1946年
尺寸:
27.5cm X 15.6cm
附註:美國畫家
Richard Rothschild: From Northwestern CT, has exhibited in shows throughout New
England and New York.
Education: Yale University
(藏品編號:NGMH-HK-0401)
圖片來源:延陵科學綜合室
研究緣起之說明
本研究項目純屬公民學術,關心社會事務而進行的調查研究,當中並未受到任何相關單位委託,亦不涉及任何資金,本研究項目性質為公民學術的義務責任,亦無需任何撥款作為支援,本室的宗旨目標,作為學術研究者,皆應該無償地回饋社會。所用之所有資金使費,合共在港幣$500之下,特此說明。 |
導言
2025年7月10日
論文之源起,有關可能是香港日治時期最重要歷史文物作為∼「忠靈塔基座」建築為題目,因見到擁有公權力的有關當局,對「忠靈塔基座」現存價值陳述十分詫異,透過香港明報節錄如下:
古蹟辦稱、「忠靈塔」於日估時期興建,1945年日軍投降時仍末竣,其後炸毀,僅餘基座。由於主體建築已毀,從文物保育角度而言,基座已不完整。此外1949至1951年間,原址上興建了金馬倫大廈,工程對基座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動,影響其原真性。
因此,基座未被列入「有待評級的新項目」,但鑑於相信基座內可能仍埋藏日佔期間的物件,古蹟辦遂將台基列爲「具考古研究價值的地點」。 [7]

族群主要分布在港島的稀有原生爬行動物: 香港半葉趾虎
(Hemiphyllodactylus hongkongensis),
壁虎科
Gekkonidae
圖片來源:延陵科學綜合室藏
香港史學界普遍已定義該地建築構遺存,為香港二戰時間最重要歷史見證遺跡,本研究組自
2005年已經開始對忠靈塔進行調查,近年於2023-2024年期間,因研究香港爬行動物的物種∼香港半葉趾虎
(Hemiphyllodactylus hongkongensis) 其生
物多樣性的分布關係,需要在香港島山頂叢林內穿梭,了解其分布位置資料,在金馬倫山叢林內發現忠靈塔身爆炸遺存碎片[11]
,因此再次對忠靈塔基座結構進行調查簡單評估後,卻與有關當局說法不同,基座保存極為完整,稍為改同完全沒有對遺跡有嚴重影嚮,亦可以看到前業陸氏家族應對其盡心保護。
「忠靈塔基座」建築在過去八十多年之中,仍然能夠保留至今,也算是香港歷史文物的奇蹟!三年零八個月是香港近代歷史上最重要一頁,「忠靈塔基座」建築可以稱為這段歷史最具象徵性的遺跡,這個遺跡並非只是普通作為考古這麼簡單,遺憾的是香港市民是沒有辦法,干預具有公權力單位及發展商最終所做的決定,但大家可以作為歷史筆錄流傳後世,耳語相傳地將整件事的來龍去脈,來告訴下一代,這個遺跡真的存在過,亦衷心祝願它能繼續見證我們香港的將來
,雖然感到悲觀,但也要為這個香港二戰文物遺存打氣,最終未把基座列入「有待評級的新項目」决定的專家們,懇請三思而後行,然而最終可還看發展商是否具有智慧,為項目增價應具有長遠的眼光,這恰好是擁有公權力的人所欠缺的思維。
摘要
正當「格物研究」整理《叁城記》編輯內容時,無意間看到明報一則新聞,題為「日軍戰敗80年「忠靈塔」底軍刀出土 去年拆上方豪宅後考古檢得
專家倡乘時展出銘重光」,反覆把標題看多次,哦! 是找到了鎮靈刀的報導 (感到意外)!
細心閱讀當中報道:「古物古蹟辦事處證實,戰後於「忠靈塔」原址興建的豪宅金馬倫大廈,去年拆卸後曾考古監察,於基座中發現金屬軍刀、石碑及木器殘件,持牌考古人員稍後會向古蹟辦提交報告,評估器物狀况才決定軍刀等是否向公眾展示。」
[7]
,估計最重點的就是這幾句。或者軍刀的情況或者不太理想,所以要評估才知道如何向廣大市民公布,當然言之尚早,對於關心香港近代史的朋友而言,這的確是一個石破天驚的消息,已故香港歷史掌故家吳昊(1948-2013),曾在他的《香港掌故》內提及關於「忠靈塔之劍」[12]
這個歷史問題,根據他的公開資料,忠靈塔在爆破後,這把「劍」便不知所蹤,忠靈塔是香港日治時期為紀念陣亡日軍而建的紀念塔,象徵日本軍國主義在香港的據象徵性的回憶,當然所提的「忠靈塔之劍」
即是安放在塔座奠基時的日本軍刀,這是出於宗教儀式所需要,或許更有為了祝願日軍能在戰爭中「大殺四方」[12]之意思,吳先生強調這些遺物是殖民歷史的見證,也提醒後人反思戰爭與和平的意義。對香港而言係有一個極具重要歷史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
未完成的忠靈塔、忠靈塔基座、香港總督府、藤村清一、三間紋飾式設計、鎮靈刀、僅餘基座不完整、甚麼才叫做完整、文物的價值、保存具特殊價值的歷史遺跡。

日本九八式軍刀/皮革刀鞘,為野戰部隊的使用特徵。 勳六等單光旭日章 及勳表及章盒
圖片來源:延陵科學綜合室藏
前言
從《明報》一則新聞「日軍戰敗80年「忠靈塔」底軍刀出土,然而對筆者而言,當下最
關心的並非這把「忠靈塔御鎮物」的情況!這麼小件的東西放在那一個歷史博物館都沒問題。然而忠靈塔的基座存廢問題,是令人之忐忑不安的事情,
7月5日星期日明報所報道內容,有幾個論點值得加以留意,當中包括
:「至於在日佔時期興建的「忠靈塔」,由於僅餘基座,並不完整,古蹟辦已將基座列為「具考古研究價值的地點」。」 [7]
明顯地這並沒有作為古蹟保護的陳述意思,而且有關當局的「專家」,形容這個歷史遺存並不完整?!因沒有公民學術的參與,似變成了一言堂的陳述,作為香港人對於香港這麼重大的歷史遺跡,亦不能給某些「專家」說了算,公民學術亦應起監察的作用,不是某研究機關撥款給你做報告才開始動筆,這是影響香港以後,歷史文化遺址存廢的關鍵意見,而那些作為全職研究歷史的從業員,更不應西瓜靠大邊,看看上級的意見才說話……
香港歷史建築保育近數年其實不甚理想,許多客觀因素或不可抗力的理由導致功敗垂成,若說「忠靈塔」由於餘下基座,所謂不完整 [7]
,這是否為拆卸作出了合理的方向性導向?!會否如興建沙中線,現今宋王臺站發現古井同一命運吧?!宋王臺古井由於面積不大,遷地保育也能勉強保育下去,但「忠靈塔基座」恐怕永遠失消在香港歷史之中…….
我們要對得起香港歷史,盡自己應有的責任,要無愧於心!
香港的忠靈塔已經不「完整」?

2024年對舊建築進行拆卸工程
2025年忠靈塔基座餘下天守台的模樣(圖片來源: 延陵科學綜合室)

按歷史圖片以掃描及水彩方式繪畫原工程師藤村清一 忠靈塔的構思圖 (掃描及水彩意象圖) 圖片來源: :延陵科學綜合室

左圖 :1947年英國政府決定炸毀忠靈塔
有人員考察實地現場 (圖片來源: 延陵科學綜合室藏)
右圖 : 忠靈塔下埋藏類似的日本軍刀 圖為日軍九八式軍刀
忠靈塔原址現存基座十分完整雖然,80多年來沒有受到破壞,對香港人認識歷史絕對有幫助,實物古蹟是直接文物,可提醒大家了解二戰時期的殖民統治歷史,保育遺跡不單止是記錄歷史,更有助大家反思過去認識多元意義,可以教育下一代珍惜和平和多元社會,一磚一瓦都是歷史,保存下來等於留住一面鑑古知今的明鏡。能深入地加強公民教育(現稱為即愛國主義教育)都有一定幫助,這些古蹟可以使到學生更直觀地認識歷史及了解香港,透過現場考察、討論遺跡背後的歷史意義,可以培養學生思辨能力,遺跡可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既然存在見證過歷史的實物,還何須使用抽象的文字去聯想香港淪陷的歷史呢?若然說忠靈塔只是未建成的「半塔」
,亦已經在1974年被拆卸,忠靈塔已經不「完整」。這種說法也是令人匪夷所思的,
「忠靈塔基座」是忠靈塔的重要部分,座身建築可見垂直「三條間」的設計,與原香港總督府的設計,具有互相呼應的聯繫。忠靈塔的設計者,為年輕的工程師藤村清一,同時也是將原英國殖民地總督府改頭換面的人,由他的領導底下整間改建,變了一所日本火車站模式的建築物,日佔香港總督府被稱為「日本帝冠式建築」,將日本傳統建築元素同西方現代建築結合的風格,特點把西式鋼筋混凝土結構,但屋頂會加上日本神社、寺廟
的曲線瓦頂或塔頂,強調日本文化同現代感融合。若然細心去觀察,不難發現日佔香港總督府與忠靈塔基之間有共通之處。忠靈塔基座有着日本傳統古城風韻,滲透像一種日本古代城牆「天守台」方式,一種紮實穩固同威嚴氣度,忠靈塔基座並沒有甚麼特別的圖案呈現,但是如果我們細心留意一下,便會發現使用垂直「三條間」的設計,猜想是寓意「穩定」、「和諧」同「均衡」,又或者三條線象徵「天地人」、「過去、現在、未來」,亦有「三位一體」和合之意,空間層次感同精神連結。這種設計令建築更有儀式感同莊嚴感。我們可從藤村清一設計的忠靈塔和港督府相關建築元素上見到。
藤村清一改建香港總督府及設計忠靈塔

忠靈塔基座設計的「三間紋飾」結構 (圖片來源:延陵科學綜合室製)

日佔香港總督府南面門口設計的「三間紋飾」結構圖 (圖片來源:延陵科學綜合室製)

日佔香港總督府北面樓梯設計的「三間紋飾」結構圖 (圖片來源:延陵科學綜合室製)
藤村清一是日本近代的建築師,活躍於二戰期間,香港日治時期的香港總督府改建,就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同期間他亦負責設計建於金馬倫山上的忠靈塔,對香港近代建築史有一定影響。藤村清一獲任命工作時只有二十六歲,受命負責香港總督府的改建工程,是當時極為年輕的建築師。受命於香港佔領地總督部,總督磯谷廉介委託工程,主導總督府的改建設計。藤村將原本英式新古典主義的香港總督府,融合和洋兼容風格,最突出的是在東翼和西翼之間加建一座日式塔樓,並採用日式瓦頂,融入日本「帝冠樣式」建築元素。室內部分則增設日式茶室、榻榻米地台、日式趟門等,使建築同時保留西方與日本特色。藤村清一亦主導設計香港日治時期計劃興建的「忠靈塔」,作為紀念日軍陣亡者的地標式建築,但該塔最終未能完工。僅完成了不足一半的塔身,最終1947年由港英政府炸毁,但「忠靈塔基座」卻完整保留至今(截至2025年7月止),現存塔座上仍可清楚見到藤村氏的「三間飾紋」裝飾,這與原香港總督府(禮賓府)建築上設計特徵完全一致(見本圖版顯示解構圖),充分展現藤村清一設計手法,因此「香港忠靈塔基座」和「原香港總督府」,是日治期間一種互相呼應,象徵權力建築物表現。在香港近代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

格物研究組過去研究忠靈塔時在四周叢林內發現忠靈塔1947年爆破時候殘留的碎片 (左上)為混凝土牆掃上白色灰水層,
(左下)混凝土沙石及鋼筋遺存 (圖片來源: :延陵科學綜合室藏)

上圖(左): 金馬倫山上麻石樣本 (圖片來源: :延陵科學綜合室藏)
藤村強調「和洋折衷」,在西方建築基礎上加入日本傳統元素,這種風格在昭和初年日本建築界相當流行,政治與文化意義,他的作品不僅展現建築美學,更反映了當時日本殖民政策對香港城市景觀的影響。總督府的改建成為香港日治時期「日化」政策的象徵性遺跡。
正文部分
完整文本(
桌上電腦 ) /
啟動新視窗閱覽
(桌上電腦 /手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