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 O. Azevedo, I. D. C. Alencar, M. S. Ramos, D. N. Barbosa, W. D. Colombo,
J. M. Vargas, and J. Lim. 2018. Global guide of the flat wasps (Hymenoptera,
Bethylidae).Zootaxa4489:1-294
[2] Hauchuan Liao, Mamoru Terayama, Katsuyuki Eguchi, Revision of
Taiwanese and Ryukyuan species of Eleganesia Alencar & Azevedo, 2018
(Hymenoptera, Bethylidae), Zoologischer Anzeiger, Volume 294,
2021, Pages 62-79.
[3] I. D. Alencar, Sistemática de Apenesia:
abrindo a caixa de Pandora dos Pristocerinae, 13 January 2017,
Doutorado em Biologia Animal.
第一節∼澳門簡略
●
澳門市政廳 / 忠貞議會(Câmara Municipal de
Macau / LEAL SENADO)徽號,由1961年7月27日第18625號訓令提出,其後第59/85/M號訓令確定,市徽使用葡萄牙在澳門市傳統的古老圖式,葡國盾在中央頂上有一王冠,左右兩名屈膝的天使作扶盾,右天使頭上有一基督十字,左天使頭上置一渾天儀,緞帶上有黑色字樣「天主聖明之城最忠貞的澳門市」。旗幟設計上以藍色為底色,市徽放在中央位置,作為澳門在世界的代表。
● 伊比利亞半島之行∼格物研究
2018
1. 發現者紀念碑(Padrão dos Descobrimentos)紀念碑的雕像上站在最前方的人物為航海家享利.殷王子,他雙手拿著卡拉維拉三桅帆船模型,以代表葡萄牙敢於挑戰海洋,克服困難與恐懼,為葡國帶來輝煌的歷史∼地理大發現。
2. 貝倫塔(Torre de Belém)為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於1514年至1520年期間紀念航海家達伽馬成功環球航行一周而興建的,另外也防禦港口的堡壘。
3. 航海家享利.殷王子 (Infante D. Henrique 1394-1460)
4. 熱羅尼莫斯修道院(Mosteiro dos Jerónimos)著名航海家華士古.達伽馬(1469-1524)也是長眠在
此修道院內。
A.貝倫塔建築基座石標本。
B. 里斯本太加斯河(Tejo)貝倫塔海灣潮退沙灘上的海貝,這海灣為地理大發現征程的起點。
1580年葡萄牙被西班牙吞併,居住在澳門的葡人自行選舉法官及實施葡萄牙王國的法律,同時明朝政府規定葡萄牙人不能買賣土地及每年需繳付伍百両白銀予作為地租,葡萄牙人被限制只能居住在澳門半島的南面,1601年荷蘭入侵澳門,但艦隊被澳門葡軍擊退,1622年6月荷蘭再次進攻澳門失敗,第二年西班牙任命馬士加路也為澳門總督,澳督官邸設於大三巴大炮台上。1640年葡萄牙王國光復,此期間澳門在西班牙統治葡萄牙60年間,葡萄牙國旗依舊在澳門上空飄掦,因此澳門城被葡國授予「天主聖名之城」(Cidade
do Nome de Deus)榮耀美譽!
●
十九世紀中葉大三巴修院手工上色銅板畫Jesuit Convent Macao 1852-1854. / W. Heime / P.S.Duval
& Co . Phil’.a
1846年4月葡萄牙委任海軍將領亞馬留(João Maria Ferreira do Amaral)為澳門總督,亞馬留上任後隨即推行一系列高壓的殖民地統治政策。
同年5月亞馬留宣佈對澳門華裔居民徵收地租皮人頭稅及不動產稅,這本來只是對澳門的葡萄牙居民實行的統治權力擴大到所有華裔居民,同時宣布所有停泊在澳門港口的大清船隻都需要向澳門殖民地理船廳交納登記交稅項。這種「完善殖民地政府權益」制度,正是為日後1949年關閘刺殺事件直接的導火線,關閘與澳門半島中段城區為中間過度地域,區域之內有條華人村落,皆為香山縣管轄範圍。1849年亞馬留停止向清政府繳付地租銀,並限令清廷海關撤出澳門後退往前山,在望廈村駐軍佔領附近區域,並強迫村民搬遷祖先墳地,不服從者將挖憤並把祖先骸骨投入海之中。事件直接導致1849年8月22日,當亞馬留在關閘馬路附近巡視時(地點在今日蓮峰廟小學前方,附近的巨石刻上葡萄牙王國徽章,作為紀念事件)被龍田村村民沈志亮等七人刺殺,並斬下其首作為報復的事件,歷史上史稱「亞馬留事件」。事件直接引至澳葡使用借口,於1851年佔領氹仔及1864年再佔領路環。自此澳門的葡佔地界一直維持至1999年殖民地管治時代的面貌。
● 中上小圖:若昂·馬里亞·亞馬留(João
Maria Ferreira do Amaral 1803-1849) 為澳門第七十九任總督,葡萄牙王國海軍將領,因其在戰爭中失去手臂,故有「獨臂將軍」之稱,1846年奉葡國命令開啟殖民統治澳門,最終被澳門望廈居民刺殺而亡。
亞馬留被刺案之地的紀念石碑,位於現今罅些喇提督大馬路,與波巴沙大馬路及黑沙環大馬路交界附近的蓮峯小學之外,此處有一大石刻上葡萄牙王國國徽作為事件紀念,據說大石對開位置就是亞馬留被殺現場。
澳門市徽的歷史與演變眾說紛紜,在殖民地時代的澳門市政廳大樓上有兩個市徽式樣,一個位於正門出入口樓頂的正面的三角體上(2.),另一個則擺放在禮堂内浮雕式市徽(1.),外型上與牆上的式樣相似,澳門市徽(1.)上有兩位天使,黑髮披肩,穿著象牙色的長袍,有白底金色花紋,每位天使在兩邊同捧葡國盾牌,上面有五個藍色小盾,每個小盾上有五個圓形,代表葡國的統一,另外有七個紅底金色的城廓。
大盾頂端有一個大王冠,兩名天使有一對金色大翼跪在巴羅克式設計的緞帶上,帶上有果實,兩端有一個碩大的蚌殼,與兩位天使的腳相接,左邊天使的頭頂著一個基督十字架。右邊天使側置一渾天儀。市政廳大樓門面的三角體內的市徽(2.),由兩位天使跪地並穿著花紋長袍,頭上分別托頂基督十字及渾天儀,而這個式樣則見有一條簡單的鍛帶,其上寫著(無與倫比的忠貞)的字樣。另一個則懸於市政萬左邊橫門上面,屬浮雕式市徽(3.),不少歷史學者認為這是非早期的市徽,上面並不沒有刻上葡萄牙國王若昂四世贈給澳門市「無與倫比忠貞」字樣,左邊橫門上的浮雕市徽與前述(1.)(2.)的截然不同,對比之下卻酷似大砲台入口1626年的市徽(5.),左邊橫門這市徽(3.)的兩位天使略胖而且全身赤裸,這浮雕上的三角體刻有一個太陽,太陽中間有個基督十字架,而王冠和盾各有十字架,渾天儀上有一夥星。但長形緞帶上由於剝落關係,上面有無文字已無從考證,但極可能如大砲台市徽(5.)上寫著的日期「ANNODN
I 1626」另外在市政廳內使用的澳門市徽(4.)則為1960年代的葡國製造的產物,裝飾在建築物牆上,為白銅質材,市徽外形是綜合其他式様的元素而成,隨著殖民地過去,儘管由葡國人起首開埠近五百年的澳門,其文化亦漸漸成為歷史永不復再。
據《香山縣志》記載: 青洲山,在澳門北二里許,前山寨南四里,城東南一百二十里,一望菁葱,週遭皆水,如金山然。清代澳門海防軍民同知印光任有詩《濠鏡十景》,
內有《青洲煙雨》, 詩云: 海天多氣象,煙雨得青洲。蓊鬱冬疑夏,蒼涼春亦秋; 鐘聲沉斷岸,帆影亂浮鷗。景此瀟湘勝,何人遠倚樓。過去青洲風景佳美,葡萄牙文
Ilha Verde 及 Colina da Ilha Verde,即意思為綠色的島嶼。
公元1582年明神宗萬曆十年,兩廣總督在廣東肇慶召見澳葡兵頭丶大法官及主教,譴責葡萄牙侵犯了澳門主權,若不悔改必予驅逐出境,
1604年萬曆卅二年,耶穌會聖保祿修院院長賈華孥(Valentino Carvalho)與天主教東方巡教總監范禮安(Valignano)因未獲明朝准許便前來居住青洲島上,並在島上築起教堂,故於1606年明軍至青洲島盡毀教堂,造成華夷衝突,經調停後葡人立碑聲明青洲島仍大明國領土,才能平息風波。葡萄牙人在澳門殖民史上,有所謂「遠佔三島」之說,三島即是氹仔丶路環與青洲。澳門史上青洲成了引發紛爭的歷史場地!
青洲與葡萄牙人有著密切 的關係,耶穌會傳教士在明清與日本完成傳教後,皆以青洲修院為休息與靜修之地。
1828年清道光八年葡萄牙三巴仔聖保祿修院院長柏佈渣(Rodrigues Pereira da Borja)購下青洲土地,1889年修院租出部分地方予英國人,並設立青洲士敏土廠。直至民國十六年(1925年)青洲水泥廠遷往香港才結束。
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澳葡總督佈渣(Custódio Miguel de Borja)填土築海堤連接澳門島蓮峰廟一帶,使之與半島連成一體。其後葡人陸續在青洲山麓四處填海造地,並於1865年清同治四年在青洲山築起青洲炮台,與望廈炮台成犄角之勢!
青洲山因為靠近邊境位置,成為葡人軍事 防線,故在澳葡時代長期屬軍事禁區,山上植被受人類干預較少,現今青洲山上戰壕哨崗及暗台等遺跡至今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