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1月26日是香港人的特別日子,百多年前的1841年1月26日香港正式開埠,開埠早期 的香港條件十分不足,對大英帝國而言,這個荒島是十分差劣的戰利品,面積十分細小,島上荒蕪而且衛生欠佳。算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地方,因此往後數十年間經過多次填海造地, 香港隨形勢改變,是繼印度和與新加坡以外十分重要重要的英國殖民地。先是1842年簽訂《江寧條約》割讓香港島,再是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最後於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界,大英帝國屬地香港大至完成了整體版圖。由是1841年1月26日至1997年6月30日為止共156年,若把2021年作計算,香港已經開埠180年的歲月,延陵科學綜合室嘗試透過把鴉片戰爭有關的人物與物結合,呈現近代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一個篇章,幾多興衰起跌,香港人也一樣走過!無論是香港風雨飄搖的今日,亦深信我們香港人能邁過危艱。這是我們祖父輩等幾代人努力成就的香港∼維多利亞港上的洋紫荊之城!
香港公印(駐香港英國通商總領印)
館藏類别:木製雕刻面/人手工藝上彩
年代:2020年
尺寸:15cm X
20cm
附註:延陵科學綜合室為籌備香港開埠180特展紀念版而設計,本徽章的式様是参考自1960年代出版的刊物 Flag badges, seals and arms
of Honk Kong (G.C.Hamilton 1963 香港旗章/1963年韓美洵/政府刋印.)第5頁第4版 The Chief
Superintendent’s Seal
(1841)及第5版之首段文字描述,記載了香港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官方印章,中文名稱為「香港公印」,為一橢圓形印章,中央位置以1816-1837年間聯合王國國徽作為様式,上方有「駐香港英國通商總領
」下方則為「H.B.M. SUPERINTENDENT OF TRADE 」,為1841年香港開埠時駐華商務總監查理·義律(Sir Charles
Elliot)出任香港行政官時使用,砵甸乍接任行政官後,按第5版首段描述記載,行政長官官邸於1843年遭賊人爆竊,公印起初被竊其後尋回印章,直至香港開埠已經180年,據說印章的文件仍然沒有發現正本紀錄!
英國殖民地部亦只保留複本一份,1963年韓美洵正是上述複本作為陳述,本室於2020年11月中旬,開始重繪香港公印,前後合共二個版本,首個版本因沒有把原來獅子與獨角獸的形態準確復原,與原章有分別,因此再需要重繪一次,顏色依照十九世紀慣用色繪在公印上,此外亦重造一枚「香港公印」作為180周年特展之紀念。於2021年1月26日公布。
西敏寺 (Westminster Abbey)
館藏類别: 石材
年代:1245年-1517年
尺寸:5.2cm X 3cm
附註:
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一直以來是英國歷代君主,由英格蘭至不列顛到大英國協時期,安葬或加英皇冕登基典禮的地點,也是英國歷史上聖哲賢人安息之地。
英國海權地位的確立
十六世紀1588年10月英國、西斑牙海戰爭結束,西班牙無敵艦隊只剩下了40餘艘,英國人在取得海上霸權中的一個具有決定性的戰爭,英國海上力量的崛起,並逐漸取代西班牙與葡萄牙成為歐洲海上的新霸主達數百年之久,其後1805年法國和西班牙聯合艦隊與英國海軍周旋。1805年10月21日雙方艦隊,在伊比利亞半島西班牙西特拉法加角外海面相遇,戰爭一爆發而海戰持續數小時,英國皇家海軍由勝利號作為旗艦指揮作戰,法國與西班牙組成的聯合艦隊受到英軍打撃,艦隊戰敗,主帥維爾納夫將軍及21艘戰艦皆被英國海軍被俘,但英國皇家海軍主帥霍雷肖·尼爾遜海軍中將也在戰鬥中陣亡。史稱特拉法加戰役(Battle of Trafalgar)。法國與西班牙海軍精銳盡喪而一蹶不振,拿破崙也隨即放棄進攻英國計劃。英國卻因而海上霸主地位上得以鞏固,1805年後大英帝國海權進入全盛時期,由於殖民地遍布全球故有「日不落國」之譽。
霍雷肖·尼爾遜海軍上將 (Admiral Horatio Nelson)
館藏類别: 頭髮紀念物
年代:1805年
尺寸:約0.2cm
附註: 尼爾遜陣亡後,其遺髪的一部分交回家屬收存作為紀念,當中有一部份遺髪及軍服存放在格林威治的國家海事博物館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內供後人瞻仰。
尼爾遜子爵 霍雷肖·尼爾遜,KB (Vice Admiral Horatio Nelson, 1st Viscount
Nelson, 1758年-1805年): 英國十八世紀末及十九世紀著名海軍將領及軍事家。曾參加1798年尼羅河戰役及1801年哥本哈根戰役等重大戰役中,他帶領皇家海軍勝戰勝國,並在1805年的特拉法加戰役中擊潰法國及西班牙組成的聯合艦隊而聞名世界,但尼爾遜卻在戰役中身中槍彈受傷,數小時後在旗艦勝利號上受重不治,尼爾遜陣亡殉國後被譽為國家英雄,遺體運返英國葬於聖保羅大教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更成為大英帝國與英帝國海上霸權的象徵性人物。
對香港史地名稱的衍生:奶路臣街(Nelson Street)尼爾遜譯名尚有納爾遜、尼爾森。
勝利號戰艦
(HMS Victory)船體木件
館藏類别: 木質
年代:十七至十八世紀
尺寸: 25.2cm X 5 cm
附註: 這片橡木樣本為2004年勝利號戰艦進利復修工程從船體取得, 為保存原有黑色塗層/柏油部分, 樣本未有進行過清潔或除漬處理。
勝利號戰艦 (HMS Victory) 英國皇家海軍的大型風帆戰艦,於是1778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時參與阿申特島戰役(Battle
of Ushant (1778)) ,並於1797年法國大革命時參與聖文生角之役戰勝西班牙海軍,1805年參與特拉法加戰時役作為尼爾遜海軍中將的旗艦而聞名於世。本收藏為勝利號修輯時拆下之船體木件,後人保存以作為對歷史名艦之紀念。
1829年信函剪片/為阿美士德的手跡
館藏類别:紙本
年代:1829年
尺寸:14cm X 9cm
附註:阿美士德勲爵手跡,為一封寄往倫敦的書函部份。
威廉·阿美士德勲爵(William Pitt Amherst 1773-1857), 1816年代表英國率團訪華全權代表,但因為禮節問題結果使團未能謁見嘉慶帝,訪華結束後阿美士德曾於1823年至1828年出任印度總督。阿美士德回英國覆命途中順道到聖海連拿島拜會拿破崙,會面中拿破崙認為阿美士德應該依照大清帝國的禮儀(三跪九叩),否則就是欠缺誠意。
拿破崙是否說過中國是睡獅?
1816年代表英國率團訪華全權代表,但因為禮節問題結果使團未能謁見嘉慶帝,結果無功而還,使團返歐過程中,阿美士德勲爵順道拜訪了被軟禁在聖海倫娜(Saint Helena)島上的拿破崙一世,拿破崙認為英使團入朝禮儀上讃同該入鄕隨俗,叩拜之禮亦無可厚非,期間拿破崙卻含蓄地向阿美士德指出:「若然你們(英國)想觸碰一個兩億人口的國家,並使其武裝起來,你們的想法未免太草率。」史學上還有另一種說法,拿破崙勸勉阿美士德:「這個東方之國不要剌激她!若他們拿武器抵 抗,這是很難想像的事情。」這一意譯作「睡獅論」的源起,最早流傳中華民國早年時期,但這一說法至今仍然未有資料來證明,「睡獅論」或許只是後人把拿破崙的想法作二次創作而已,阿美士德其後1823年至1828年出任印度總督。並於1857年3月13日逝世,享年84歲。
拿破崙手簽美國商船來往波爾多港進行商貿的許可證, 1813年
1812年拿破崙一世在俄國戰役失利之後,急於引入外援, 遂決定為自己制定的大陸封鎖政策擬訂例外條款, 允許向被核准的美國商人的船隻停泊波爾多港, 亦藉此拉攏美國以圖共同孤立英國。
館藏類別 : 紙本
年 代 :
十九世紀
尺 寸 :
32cm X 43.5cm
文件序號181, 根據許可令第258條410款發出。
這份於1813年1月13日由法國皇帝拿破崙•波拿巴於巴黎杜樂麗宮簽署的一份允許美國商船在大陸封鎖政策期間來往波爾多港進行商貿的在許可證文件,
而且由製造業及商務大臣柯林, 海軍及殖民地事務大臣戴格雷斯和海關部長會簽, 並蓋有法國皇帝的璽印。
拿破崙 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 1769-1821): 法國軍事丶政治與法學家,在法國大革命末期戰爭中達到其權力巔峰。在1804年至1815年自仍加冕成為法蘭西人民的皇帝∼拿破崙一世,1769年至1821年篇撰《法國民法典》《Code civil des Français》(拿破崙法典)。 這位稱為「法國人民的皇帝」的拿破崙·波拿巴於1804年頒布《拿破崙法典》對世界各個範圍內的民法制訂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是大陸法系的經典典範,有歷史學家認為《法國民法典》的出現,是世界民主政治的開始。其倡導的自由、平等、博愛,是近代的民主主義以及民族國家等理念的先驅!
拿破崙的一段髮絲 (左) 及三色帽章(右)
拿破崙的一段髮絲
(1817年)
(白方格內中心, 左上為顯微鏡放大圖)
從樣本中切下的一段髮絲, 全長0.5厘米, 平均直徑0.04厘米, 原藏品的一少部分, 為拿破崙的愛爾蘭藉私人醫師奧梅拉在1817年7月4日贈給被派往聖海倫娜島監視拿破崙的海軍少校貝斯之收藏。奧梅拉醫生曾經因公開批評聖海倫娜島總督羅易對拿破崙軟禁太嚴苛而被逐回英國。
原本的髮束收藏被列入1999年《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中,
被認為是“最大的著名髮型寶典”。
三色帽章
約十九世紀
直徑8厘米
圓形帽章, 這是於1789年法國大革命期間廣泛為革命者佩服之物, 可說是大革命的標誌。
滑鐵盧戰役遺物
Relics from Battle of Waterloo
發現地點: 滑鐵盧聖拉海(La Haye Sainte, Waterloo)農莊附近發現
法 國
(First French Empire)
F1. 騎兵皮帶銅扣 Brass cavalry belt buckle
F2. 軍服的銅鈕扣 Uniform brass tunic button
英 國 ( United Kingdom)
B1. 龍騎兵.62式手鎗彈丸 Light Dragoon .62 Pistol Ball
直徑: 15毫米, 重量: 18.3克
B2.
貝克式.653 (.625)步鎗彈丸 Baker Rifle .653 (.625) Musket Ball
直徑: 16毫米, 重量: 25.0克
普魯士王國 (Kingdom of Prussia)
P1. 軍服的王徽圖形銅鈕扣
Tunic Button with Kingdom of Prussia Coat of arms
P2, P3. 軍服的皇冠圖形銅鈕扣Prussian Crown Tunic Button
P4. 普通鈕扣 Common button
對香港史地名稱的衍生: 英國人為紀念這場戰役的勝利, 在香港也有以滑鐵盧為名的街道: 窩打老道 ( Waterloo Road), 而且有說指現時的油麻地地鐵站 (Yau Ma Tei MTR Station ) 也曾考慮以" Waterloo" 為名, 但最後棄用, 但站內仍保留法國國旗的著色設計。
瀑布灣清代瓷片
館藏類别:瓷器
年代:十九世紀
尺寸:直徑6cm
附註:殘缺瓷片,簡約青花紋,十九世紀香港原居民的民生殘留,瀑布灣據說是英國商船最早發現的淡水補給位置,成為著名地標,1817年畫家William Harvel
l繪下《The Waterfall, At Hong Cong》瀑布灣更為世人知悉。
香港海港風物圖瓷盒
館藏類别:瓷器
年代:約廿紀二丶三十年代
尺寸:約直徑10cm
附註:十九至廿世紀流行使用的一款瓷盒,主題曲圖案多種多樣,皆以十九世紀風格為主要。由於體積小巧有不少意見為存放煙草或鴉片煙的描述。
本展覽出現有關鴉片戰爭的歷史人物中, 大部分英軍將領出現在《江寧條約》的簽署儀式中
兩次鴉片戰爭時期八旗官兵鐵胄 (冑體為原件, 布飾、頂珠和毛飾皆為修原部分)
館藏類别:金屬(鋼質)
年代:十九世紀中葉
尺寸:底徑 20cm, 高21cm
1840年6月英國遠征艦隊司令懿律率領48艘軍艦, 皇家陸軍4000名士兵等抵達廣州海沿岸,展開第一次鴉片戰爭。懿律抵達廣東後,發現廣州沿岸佈防嚴密,意識到採取軍事行動的效果並不理想,皇家海軍應在距離北京較近的地方,進行有效攻擊,方能有效的逼迫清廷屈服。所以英軍留守四艘軍艦珠江口外, 主力艦隊則從廣東啟程北上進攻浙江省的舟山列島,英軍艦隊駛至福建廈門海面時,全權代表義律向廈門遞送《巴麥尊子爵致中國皇帝欽命宰相書》,但遭到清廷守軍拒絕; 其後英艦隊抵達舟山群島,時任定海知縣姚懷祥登上皇家海軍威里士厘號(HMS Wellesley)進行嚴正交涉,艦隊司令伯麥當時照會知縣姚懷祥: 限定他在第二天午後二時前交出定海城, 但姚氏立即拒绝要求。翌日英軍進行攻城。第二天攻擊定海城,一眾官兵全部陣亡,定海城陷落!是役英軍旗艦馬利拿號(HMS Melville)觸礁船底受損,副艦威里士厘號成為旗艦。經過這事件之後, 也掀開了香港與中國近代歷史的序幕。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香港政府批准販售鴉片,並稱為「公煙」,收藏品為原公煙盅,並保留封條。
館藏類别:陶瓦質材
年代:十九至廿世紀初
尺寸:圓形/直徑5.4cm 高4cm
附註:公煙罌上有香港公煙(Government Opium)鴉片罌/連封印標紙。
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東印度公司販售鴉片箱封押記/Opium sack seals.
館藏類别:鉛質金屬
年代:流通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開始
尺寸:直徑2.6cm至3.0cm左右
附註:兩次鴉片戰爭/鴉片箱封押記/Opium sack seals。
第一代威靈頓公爵(1st Duke of Wellington Arthur Wellesley 1769-1852 )亞瑟 威爾斯利(威𥚃士釐)手跡 , 因在滑鐵盧戰役中撀敗拿破崙聞名歐洲, 威靈頓在1840年對華戰爭與巴麥尊意見一致,認為 祗有透過武力手段,才有效保障英國在華利益。
館藏類别:紙本
年代:1846年
尺寸:11.4cm X
3.7cm
附註:第一代威靈頓公爵1st Duke of Wellington(1769-1852)Arthur Wellesley (亞瑟
威爾斯利, 威𥚃士釐) 手跡2份, 為威靈頓日常生活的親筆便條。
對香港史地名稱的衍生: 威靈頓街(Wellington Street)
維多利亞女皇(Queen Victoria /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1901 ) 1837年6月20日即位為聯合王國女王,1876年5月1日即位為印度女皇, 香港於1841年開埠後,被命名為維多利亞城(Victoria City)。
館藏類別 : 紙本
年 代 :
十九世紀
尺 寸 :
10.1cm X 5.4cm
附 註 :
可能從政府公文中剪下來作獨立展示用途。
對香港史地名稱的衍生: 維多利亞城 (Victoria City, 香港的舊稱)、維多利亞港(維港, Victoria Harbor)、維多利亞公園(Victoria Park)。香港開埠初年的訂下四環九約,新創建的城區以女皇命名,故有早年香港有維多利亞城之稱,香港島外的深水港口也稱為維多利亞港。
維多利亞女皇1840年大婚
婚紗長袍留念剪片(A piece of silk Queen Victoria ‘s wedding gown 1840)
館藏類别: 絲質
年代:1840年2月10日
尺寸:16cm X 9cm
附註:此文物於2015年英國古董店遇見收存。店主十分盛情介紹女皇紗當年婚禮的情況,絲緞片是送的參加婚禮的賓客留念的禮物,有著一種重要的意義。
在這份原本祗被保留簽署部分的原函殘件中發現: 內文涉及"鴉片(Opium)"字樣被人刻意塗擦, 若不剛好落在簽署的主區背面, 這"鴉片" 早已消失在在歷史煙麈中。
館藏類别:紙本
年代:1832年
尺寸:11.5cm X 7.0cm
附註:一封寄往英格蘭布賴頓的書函部份。
律勞卑勲爵(William John Napier 1786-1834)為英國上議院議員出身皇家海軍,1833年由其好友英國外首巴麥尊委任律勞卑為英國第一任駐華商務監督,全權處理英商在華各項事務。 並於1834年7月到達葡屬澳門,律勞卑曾設想仿效葡萄牙佔領澳門的做法,可試以武力佔領鄰近的香港島嶼。其後7月下旬卻在未有通報廣州當地官員情況下,自行進入廣州城與英商會面,並且要與當時兩廣總督盧坤會面,清廷認為律勞卑違反兩國慣例在先,敕令律勞卑需要返回澳門。律勞卑即斷然拒絕返回,事件導致貿易中止及交通被封鎖。9月初律勞卑要求停在虎門的兩艘英國軍艦駛近廣州威脅清廷改變政策。 總督盧坤調軍設防並包圍在廣州的英國商行,並認為是踐踏大清律法,因而切斷英商糧食供應作為懲戒,並把律勞卑驅逐回澳門,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律勞卑被迫於接受清廷恢復貿易的條件下率領軍艦退出珠江口。1834年10月11日律勞卑因患瘧疾病逝於澳門終年47歲,遺體暫葬於現今白鴿巢公園傍的舊基督教墳場內,其後遷葬回英國。當年使用的律勞卑大理石墓碑則在廿世紀中葉被發現,現存香港歷史博物館內,史學上曾 有記載律勞卑在病故前曾指出:「帝國只有通過戰爭手段,方能解決兩國間的貿易糾紛!」律勞卑死後由副商務總監爹核士接任,即後來香港第二任總督戴維斯爵士 (Sir John Francis Davis),後世回顧這一段歷史認為,清朝在漢譯名稱上對 Napier ,翻譯成律勞卑已經是一種貶意, 「Napier 」本可翻譯成「納皮爾」,但清廷卻刻意以「勞苦丶卑微」寓意作譏諷這位英吉利來華的全權代表!
英國在華的廣州商人擇錄清廷1837年全面禁止鴉片煙報道 (歷史原始文件)
清廷在於道光朝初年對禁煙有「弛禁」與「嚴禁」的不同爭議,最後以「嚴禁」作為朝廷統一的政策,並於道光十七年1837年7月,道光皇帝諭令按擬定《拿辦窯口走私章程》嚴辦,兩廣總督鄧廷楨令驅逐用來存放鴉片躉船,「嚴飭洋商,傳諭該國在地夷人,勒令寄並以泊躉船盡行回國,無許託故逗留。並確查窯口巢穴所在,悉數按治,毋稍姑息」等等.......鄧廷楨詔見英國商務總監查理.義律(Sir Charles Elliot),要求撤走所有港灣附近英國鴉片躉船。本館藏就是1837年11諭令發出後,在華的英商自行通報訊息的傳閱函件。手抄文稿中詳細描述了由於新實施的大清帝國法令對英國鴉片貿易造成的影響 ,進行鴉片貿易視為清國的賣國行為,嚴禁任何以安排走私活動,外商販售需要驅逐出境,但未清楚在甚麼時間執行,因此外國商人離開的日期仍然不確定。 顯然這一帝國命令始於大清皇帝所發出,毫無疑問是必須遵守規例。 延誤執行法令也是不可以原諒的嚴重罪名等等......
館藏類别:紙本
年代:1837年
尺寸:27.5cm X 22cm
附註:1837年11月27日有關道光皇帝禁鴉片煙令資訊 (在廣東的英人手抄有關資料)。
館藏類别:紙本
年代:1845年4月24日
尺寸:18.5cm X 11.5cm
附註:詹姆士·馬地臣爵士親筆一封書函。
詹姆士·馬地臣爵士(Sir James Matheson, 1st Baronet 1796-1878),十九世紀蘇格蘭商人,怡和洋行的創辦人之一擔任過該行經理,廣州的英商會主席。
對香港史地名稱的衍生: 勿地臣街 (Matheson Street, 即: 馬地臣)
館藏類别:紙本
年代:1841年5月29日
尺寸:18.3cm X 10cm
附註:1843年他從遠東返回英國後,渣甸是英國政黨輝格黨成員,同時也是阿什伯頓 (Ashburton) 議會選區代表,他於1841年的信函上以選區名稱作簽署。
威廉·渣甸(Dr. William Jardine 1784-1843)為十九世紀蘇格蘭外科醫生,早年在中國走私鴉片之販子。其後威廉·渣甸創辦了怡和洋行,其後推動鴉片戰爭迫使清廷割讓香港予英國之關鍵人物。
對香港史地名稱的衍生: 渣甸山(Jardine's Lookout)丶渣甸街(Jardine's Bazaar)丶渣甸坊(Jardine's Crescent)丶觀龍角(渣甸角, Jardine's Corner / 過去地名)。
館藏類别:紙本
年代:1840年3月29日
尺寸:17.8cm X 11.3cm
附註:時任英國外相的巴麥尊子爵於1840.3.29發出之函件,
涉及對中國事務。文字簡單含蓄諒想若國會通過議案, 對華發動戰爭已是箭在弦上的情況。
亨利.坦普爾.三代巴麥尊子爵(Henry John Temple, 3rd Viscount Palmerston,1784-1865) 英國政治家,兩度成為首相,1840年4月9日,英國國會議長達三天的辯論後,結果以271票比261票的優勢通過發動對滿清進行戰爭的決定,毫無疑問巴麥尊是國會決策的主要推動者。英國人直接稱第一次鴉片戰爭是「巴麥尊的鴉片戰爭」,本藏品為1840年3月29日由巴麥尊寫給下屬函件,感謝他們的努力,並且對中國官員已經做好準備。屬國會表決對華發動戰爭前的步著情況。
館藏類别:紙本
年代:1831年
尺寸:11.8cm X 7.7cm
附註:一封寄倫敦的書函部份。
喬治·懿律爵士 (Sir George Elliot, 1784-1863)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擔任英國全權代表和英軍總司令,是查理·義律的堂兄。
館藏類别:木質、銅質製造
年代:1815年/燭台1940年後
尺寸:高7.2 cm下直5.1 cm上直3.2cm
附註: 以威爾斯利號軍艦上四木料製成的燭台,已作對戰艦的紀念。
1841年鴉片戰爭 HMS Wellesley 威爾斯利號木燭台
HMS Cornwall Cornwall本名是HMS Wellesley 威爾斯利(威𥚃士釐號)..以威靈頓公爵名字命名的戰艦,實際上是鴉片戰爭中皇家海軍司令伯麥的旗艦。 該船於1940被德軍炸毀。
館藏類别:紙本
年代:1847年7月29日
尺寸:20.7cm X 16cm
附註:伯麥將軍1847年7月29日簽署威廉與瑪麗號(William and Mary)的行政令。
伯麥(James John Gordon Bremer, 1786-1850),英國海軍將領, 曾參與拿破崙戰爭、第一次英緬戰爭和第一次鴉片戰爭,在鴉片戰爭期間兩度擔任遠征中國的英軍總司令,並1841年1月26日奉命佔領香港島,伯麥乘高爾合號(HMS Calliope)來港舉行升旗儀式,並在海岸鳴炮,正式佔領香港。伯麥軍隊在今天水坑口街處登陸。
對香港史地名稱的衍生: 寶馬山 (Braemar Hill)
館藏類别:紙本
年代:1837年
尺寸:13cm X 9cm
附註:一封寄倫敦的書函部份。
1841年鴉片戰爭(侵華 英軍海軍司令) 英國海軍元帥威廉·帕加男爵(威廉·巴加)(Sir William Parker, 1st Baronet 1781-1866)手跡。
對香港史地名稱的衍生: 柏架山(Mount Parker)
館藏類别:紙質連框架
年代:1844年
尺寸:35cm X 29cm
1841年1月7日鴉片戰爭中英軍進攻廣東虎門外大角丶沙角炮台的情況,英國皇家海軍復仇女神號 (NEMESIS有譯尼米西斯號)與大清水師展開炮戰銅版上色畫。(1844年代作品)
館藏類别:紙本
年代:1846年5月6日
尺寸:24.3cm X 19cm
附註:砵甸乍爵士1846年5月6日回覆應允擔任公職函件。
砵甸乍爵士(Sir Henry Pottinger 1789-1856), 英國軍人及殖民地官員,其後接任香港的行政官丶駐華商務總監英方全權代表後,於1843年成為首任香港總督。
對香港史地名稱的衍生: 砵甸乍街(Pottinger Street)丶砵甸乍山(Pottinger Peak)丶馬塘坳(Pottinger Gap)。
英國殖民地第一任香港副總督及第一任香港駐軍司令,德己立少將 (Major-General Sir George Charles D’Aguilar , 1784-1855),1840年代左右水彩畫作。題為「在德國」。左下角為德己立署名「?.D’A」
館藏類别:厚紙質
年代:1830年代
尺寸:20.7cm X 17.6cm
對香港史地名稱的衍生: 德己立街(D'Aguilar Street) 丶德己立角 (鶴咀, Cape D'Aguilar )丶德己立山 (鶴咀山, D'Aguilar Peak)
駐港英軍司令的官邸
(旗桿屋 / Flagstaff House), 1846年
館藏類别: 紙質/玻璃框架
年代:1846年
尺寸:32.8cm X 40cm
附註:為十八世紀流行的石印板印刷,印畫上有細小的字款「 Murdoch Bruce/The Residence of Lieutenant Governor
the Honorable Major General D. Augulan, 28 th September 1846).本藏有退色情況。
駐港英軍司令的官邸,也稱為司令總部大樓,屬域多利兵房的一部,作為駐港英軍司令的辦公及居住的地方,首位使用的將領是英國駐華陸軍總司令兼副香港總督德忌笠少將
。
館藏類别:紙本
年代:1844年
尺寸:40cm X 27cm
香港紋章, 1844 Jan. 6.1844 Illustrated London News (The Hong Kong Seal)
館藏類别:紙本
年代:十九世紀
尺寸:11.9cm X 5cm
(手跡) 及 18cm x 11.4cm (簽名)
附註:歌賦子爵書函部份 / 下方的展品為歌賦子爵給友人的親簽試筆樣本
歌賦子爵(Hugh Gough 1st Viscount Gough 1779-1869), 英陸軍元帥,樞密院成員。1840年一次鴉片戰爭時指揮英軍進攻中國。
對香港史地名稱的衍生: 歌賦街(Gough Street)丶歌賦山(Mount Gough)丶歌賦山道(Gough Hill Road)丶歌賦山里(Gough Hill Path)。
館藏類别:紙本
年代:19世紀 6月19日
尺寸:19cm X 11.6cm
1841年鴉片戰爭(侵華 英國皇家海軍薩爾頓男爵) 即海軍亞歷山大·喬治·弗雷澤將軍 / 第16代薩爾頓男爵( Alexander George Fraser (1785-1853), 16th Baron Saltoun)手跡 / 經歷滑鐵盧戰爭及鴉片戰爭。
館藏類别:紙本
年代:1840年
尺寸:18cm X 11.3cm
羅伯特·喬斯林子爵 (Robert Jocelyn Viscount Jocelyn , 1816 – 1854) 一次鴉片戰爭攻陷舟山的皇家海軍將領書函一封。
館藏類别:紙本
年代:十九世紀
尺寸:7.8cm X 2.7cm
館藏類别: 紙質
年代:十九世紀
尺寸:22.6cm X 36cm
附註:左上角有凸紋水印 United Service Club 玫瑰花圖案。
凱佩爾爵士 Sir Henry Keppel (1809 – 1904) 一次鴉片戰爭中主持佛山水道戰,皇家海軍上校簽名剪片。
館藏類别:紙本
年代:1822年8月14日 月日
尺寸:12.8cm X 12.7cm
英國殖民地第四任香港總督寶靈爵士(Sir John Bowring,1792.10.17.-1872.11.23)1822年8月14日手稿。
對香港史地名稱的衍生: 寶靈街(Bowring Street)、寶靈城(Bowrington : 過去地名丶鵝頸橋街市(Bowrington Market)。
十八世紀未的香港總督府
館藏類别:樣本連框架
年代:十九至廿世紀
尺寸:21cm X 16cm
附註:香港總督府建築混凝土及花崗石樣本。
香港總督府(Government House/港督府/督憲府/督轅),為香港總督的官邸,位於上亞厘畢道,於1851年10月動工,歷時4年時間,到了1855年總督府才告完成,耗資達14,940英鎊,首位入住的主人為殖民地第四任香港總督寶靈爵士,1941年日佔香港期間進行改建,英式建築風格被修改成今日的面貌,本藏品為總督府在修葺工事時的結構様本,今天以作意義上之紀念。
館藏類别:紙本
年代:1854年
尺寸:38.8cm X 27.6cm
香港 Feb. 18.1854 Illustrated London News《Hong Kong from the Harbour》圖 (水彩上色/有總督寶靈像)。
題材為香港開埠早期的港灣風貌。
本網站中所有圖片及文本受延陵科學綜合室版權保障
All images and text on this website are
copyright protected © Acta Scientrium Ngensis , 199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