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的脊椎動物擬態標本展
A Hongkonger's Vertebrate Taxidermy Specimen Exhibition


 

 


00

序言: 永生的傳奇 - 瞞騙死訣的藝術


突破生與死的界線

曾陪著我們見證香港黃金歲月的大緋胸鸚鵡( Psittacula derbiana (Fraser),1852 )小芬( 絲蒂芬娜, Stephena )於2017年夏天撒手人寰, 享年21歲。為了讓牠的傳奇不隨時間而消磨, 我們決定將之製成標本, 並把標本以外的部分交與動物殯儀館進行十分體面的火化儀式, 在主人的庇護下, 牠的骨灰和不再受時間威脅的身體可以長相廝守了, 看著牠那定格的舉動, 沒人忘掉牠的存在, 甚至大家仍在共同生活中。

兩年後, 紅肩金剛鸚鵡(漢氏金剛鸚鵡 Diopsittaca nobilis L., 1758 ) 肉肉 (Niku) 在意義上繼承了牠的地位, 但是牠們兩者仍似是共在一個空間中生活著, 即使不相關, 始終在互望!


01


十八世紀學術標本起源



Taxidermy 一詞源自希臘文意為「皮膚的排列 」,也稱為「標本剝制術」是一種在適當填充及鑲嵌技術加上重整的藝術,這門技術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1752年由M. B. Stollas 所描述記載,到了1793 年起擔任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標本剝制師的 Louis Dufresne 在 Nouveau dictionnaire d'histoire naturelle (新自然歷史詞典》1803-1804 年) 的一篇文章中推廣了砷皂(砒霜),這項技術使博物館能夠建立世界上最大的鳥類收藏。 Louis Dufresne 的方法在 十九世紀早期傳播到英國,但其防腐方式畢竟存在高毒性的化學成份,博物學家Montague Brown 和 Rowland Ward 研究了無毒性的保存方法。 更開設了最早的動物標本製作公司。


02

 

十九世紀進化論時代的標本


物種起源說和生物進化論三傑: 達爾文 (Darwin)華萊士 (Wallace)赫胥黎 (Huxley)的手跡
(延陵檔案室 藏)

以植物作擬態標本非本專輯的主題, 也不是太盛行, 但仍是很有意義的科教項目


百歲蘭 Welwitschia mirabilis Hook. f., 1863 (百歲蘭科: Welwitschiaceae) 的擬態標本


百歲蘭的定名者、 英國植物學家約瑟夫·道爾頓·胡克爵士 (Sir Joseph Dalton Hooker, 1817-1911)的手跡
( 延陵檔案室 藏 )

1851 年倫敦世界萬國博覽會上,展出了一件栩栩如生的動物標本,這一展示卻引起了公眾和從事自然科學的人感到極大興趣,動物標本技術的水平達到與藝術相結合時代開始,同時也開啟了動物標本技術的黃金時代,這正正是大英帝國維多利亞時代,達爾文華萊士正努力於物種起源的思考時期,動物標本技術發展也在不斷提升,英國鳥類學家約翰.漢考克(John Hancock 1808-1890)被認為是現代動物標本剝制術之父,作為一個狂熱的鳥類收藏家,他所收集到様本,會用粘土為它們建模並用石膏鑄造內模,漢考克的展示引起了全國對動物標本剝制的極大興趣,供公眾觀看的業餘和專業收藏品迅速激增。


大英博物館老樓原館的鳥類標本典藏, 19世紀中葉在自然歷史博物館還未出現時, 這裡 是英國自然科學的根據地
 ( 格物研究 2015,  倫敦大英博物館)


法蘭西斯·史都華/里奇蒙和倫諾克斯公爵夫人(Frances Stewart, Duchess of Richmond, 1647-1702)及其寵鳥非洲灰鸚鵡
受飼了40年, 亦在1702年與公爵夫人同年逝世, 現存於西敏寺內, 據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標本之一, 而公爵夫人也是葬於西敏寺內。 ( 格物研究 2015,  倫敦西敏寺)


然而鳥類展示在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屬於中產階級家庭中常見時尚裝飾,這種風氣甚至連維多利亞女王本人,也收藏了印象深刻的鳥類收藏品。 人們開始也用標本死去寵物,使用動物標本師來復活過來。

動物標本技術主要用於脊椎動物中的哺乳動物、鳥類、魚類、爬行動物,另外兩棲動物因皮膚較單薄,多使用浸液模式處理,動物標本剝制有多種形式和用途,在西方文化上多見於狩獵標本。以木盾作為底座懸掛在牆壁之上,也常見在時尚品牌的店舖裝飾的陳設,在學術研究上包括世界各大自然歷史博物館展示上。 生命科學的博物館使用動物標本技術,作為記錄物種的途徑,這個方法保存了已經滅絕或受威脅的生物物種,為生物多様性的研究上留下重要的證據,成為物種鑑定的唯一標準!標本技術成就了十九世紀英國工業革命及自然科學大發現的進化論年代。亦為為近代生物學奠下基礎。居功至偉!


03

晚淸與民國時期的標本技術



現代擬態標本師承民國時代的技術

中國近代的標本發展歷史,最早始於二次鴉片戰爭之後的自強運動。受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當時開設同文館,興辦漢陽造兵工廠,並提倡「中學為本、西學為用」的口號,把西方社會學術文化也仿效引進,當中動物標本技術也傳入中國,技術至二十世紀初出現了專業的先驅代表,稱為「標本唐家」的式製作,他們源自福州唐春營採用歐式技法始創的「唐氏標本製作技術」,唐春營本為福州漁民,1860年氏向任職福州海關的英國官員拉都胥學習生物標本技術。開始了數代人的經營標本業服 務,也是中國最早期的標本先驅、氏在中國許多地區的動物標本製作,也為民國時期的重要標本提供製作服務商之一。據其宣傳所稱「以講求動物的動態和靈氣」為其一大賣點,因其身在中國南方故有「南派」之稱。另一中國早期標本技師為劉樹芳(1892-1952),是中國最早一批經過專業培訓的標本技師,早年入讀京師大學堂博物實習科學,後入農工商部農事試驗場,因農事試驗場需要籌建標本陳列室,氏從師於德國學者勒克,專攻學習動物標本剝製技術。氏在近半世紀的苦心經 營,自覺創始了「北派標本製作技術」。1937年氏在北京西直門附近開設了「清黎閣製造標本處」在工暇製作標本出售,其所製作標本以寫實為主要,特別注重鳥類的生態,標本胸部比較豐滿,作為個人風格。因其身在中國北方故有「北派」之稱。故北方氏與南方的氏並稱為「南唐北劉」。


侏羅紀時代香港菊石 Hongkongites hongkongensis (Grabau), 1923, (施氏菊石科: Schlotheimiidae)
天然形成的擬態標本: 化石


06

擬態標本的分類

其實擬態標本的分類一點也不複雜, 大概可分為三大類:

(1)傳統式擬態標本(Traditional taxidermy): 以傳統技術製作, 以形式而言分為兩種:


(點斑鼠鳥 Colius striatus Gmelin, 1789, 鼠鳥科: Coliidae) 的假擬態標本

(a) 假擬態標本(Study skin): 剝製技術和真擬態標本的要求是一樣的, 祇是假體的填充要求不同而矣, 擬態標本祇要永最基本體態復原, 動物體筆直形式, 方便大量保存在標本抽屜內, 假剝製一般不安裝義眼, 所以對於物種虹膜的原色沒有演繹, 這種祇完成了一半製作工驟的標本, 因未有完全竣工, 故被視為擬態標本中的"假品" 。雖說這樣, 假擬態標本仍是學術的主流, 更諷刺的是: 地球上絕大多絕脊椎動物的模式標本皆為假擬態標本。


維多利亞時代的白腰叉尾海燕 [ Oceanodroma leucorhoa (Vieillot) 1818, 海燕科: Oceanitidae] 的真剝製生境擬態標本

(b)真擬態標本(Skin mount): 剝製之後經精心填充、整形和擬態, 而且按原物種原有虹膜色澤安裝義眼, 還把裸皮或四肢上鱗膜顏色復原, 更有的標本師把標本安插在模擬的生態環境中, 這類標本就是真擬態標本

 


(灰六鰓鯊 Hexanchus griseus (Bonnaterre), 1788, 六鰓鯊科: Hexanchidae) 的冷乾擬態標本

(2) 冷乾擬態標本(Freeze-dried mount): 在製備過程中去除內臟, 所有其他組織都仍留在體內。首先將動物置於所需的姿勢後放入專門為此應用設計的特殊冷凍乾燥機的腔室中, 機器冷凍動物並在腔室中產生真空; 腔室中的壓力有助於蒸發動物體內的水分,使其變乾。乾燥速率取決於蒸氣壓。這類標本的優點是質量輕, 由於仍內含有大量的有機物,  極容易引起蟲患, 一旦受襲打擊可以是滅頂的

(3)塑化技術(Plastination): 技術條件繁瑣且涉及很多配套支援, 已經超越本專輯的討論範圍, 宜另編議題


04

愛寵的永恆


把自然往生的寵物轉化成不朽的生命憑證

動物標本使用在紀念寵物的方面上,標本保存寵物的方法,在西方國家已經近二百年歷史,但在亞洲地區上,也只是近數十年才開始普及化。著名的例子如有東京上野的科學博物館內的八千公日本歷史上知名的忠義之犬若然沒有被保存下來,我們只能透過黑白相片才能與牠見面,完全理解的這畢竟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究竟是循自然法則消散還是將其永遠保護下來,這一直是有不同的意見,這可能涉及信仰及觀念的影響。是與否也應該要尊重想法的不同。尤其是人的傳統觀念所影響。筆者研究標本技術二十多年的經驗而言,也會十分僅慎處理,要明白不同城市有著不同的文化差異,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香港的觀念,應該不會落後於日本台灣


澀谷站前面設有座銅像的忠犬八公 (八千公, 忠犬ハチ公, 1923-1935) 真身擬態標本
(  格物研究 2015,  東京國立科學博物館 )


日本人紀念八千公的扭蛋玩具

藉標本之術超出生與死的界線,驀然對望憶起借日最珍貴之情誼。願「生命永恆」。


型的擬態標本

 

工作室僅接受供源擬態標本服務, 本專輯所有展示的動物標本皆為學術用途 , 瀕危動植物標本的商貿行為是違法的, 敬請留意!

INSECTA

昆蟲展翅標本

亞歷珊皇后鳥翼鳳蝶 Ornithoptera alexandrae Rothschild, 1907, 鳳蝶科: Papilionidae
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蝴蝶。舊藏, 現今已是完全禁絕捕集和商業處理的蝶種。


褐小灰蝶 Brephidium exilis exilis (Boisduval), 1852, 灰蝶科: Lycaenidae
世界上體型最小的蝴蝶


珀酣弄蝶香港亞種 Halpe paupera walthewi Devyatkin, 2002, 弄蝶科: Hesperiidae
香港獨有, 這種蝴蝶己知祇知分布於馬鞍山嶂上


佛陀翠鳳蝶 Papilio buddha Westwood, 1872, 鳳蝶科: Papilionidae


天堂鳥翼蝶 (鉤尾鳥翼鳳蝶) Ornithoptera paradisea arfakensis Joicey et Noakes, 1915, 鳳蝶科: Papilionidae
雄性, 舊藏


華萊士紫斑蝶 Euploea wallacei melia Fruhstorfer, 1904, 斑蝶科: Danaidae


光明女神蝶 (海倫娜閃蝶) Morpho helena Staudinger, 1890, 環蝶科: Amathusiidae
舊藏


大燕蛾 Lyssa zampa Butler, 1869, 燕蛾科 Uraniidae


PSCIES

魚類擬態標本

 

新角齒肺魚(澳洲肺魚) Neoceratodus forsteri (Krefft), 1870, 角齒肺魚科: Ceratodontidae



中華鱘的定名者、近代動物學之父約翰.愛德華.格雷(J. E. Gray FRS, 1809-1875)的手跡
( 延陵檔案室 藏 )

中華鱘 Acipenser sinensis Gray, 1834, 鱘 科: Acipenseridae


灰六鰓鯊 Hexanchus griseus (Bonnaterre), 1788, 六鰓鯊科: Hexanchidae


斑紋虎鯊(斑紋異齒鯊) Heterodontus zebra (Gray),1831, 虎鯊科(異齒鯊科): Heterodontidae


寬尾斜齒鯊 Scoliodon laticaudus Muller et Henle, 1838, 真鯊科: Carcharhinidae


麗恐魚(龍魚) Scleropages formosus Muller et Schlegel, 1828, 骨舌魚科: Osteoglossidae


赤點石斑魚 (香港紅斑) Epinephelus akaara Temminck et Schlegel, 1842, 鮨科: Serranidae


AMPHIBIA

兩棲類擬態標本

 

華南大鯢 Andrias sligoi (Boulenger), 1924, 隱鰓鯢科: Cryptobranchidae
骨骼標本和擬態標本源自同一個體, 鯢類具有極豐富軟組織的肌肉組織, 製作標本時必需盡可能將去除避免乾乾後因缺水而出現嚴重變形(俗稱"皮包骨")的情況, 故而把絕大多數骨骼, 包括頭骨一併移除, 所以同時出現副型標本, 這種可能性在其他標本很少出現, 因為標本內頭骨是保持原物種重要特徵的依據之一


盧文氏樹蛙(盧氏小樹蛙) Philautus romeri Smith, 1953, 樹蛙科: Rhacophoridae
香港獨有物種的代表, 這絕非模型, 也非活體或是浸製標本, 十幾年前我們進行盧文氏樹蛙研究計劃中, 在其中一個生境中發現的一個自然死亡個體, 以其任何在野外消磨倒不如試行 "永生術",  經過精心處理效果十分理想。標本中除了光滑塗層以外, 基本是原色保存的, 除了本種, 我們也對飾紋姬蛙 Microhyla ornata (Dumeril et Bibron), 1841 (姬蛙科: Microhylidae)進行過同樣處理, 效果也不錯

盧文氏樹蛙擬態是目前嘗試中最微小的脊椎動物標本



蛙類擬態標本


REPTILIA

爬行類類擬態標本

 

沙漠角蜥 Phrynosoma coronatum (Blainville), 1835, 角蜥科: Phrynosomatidae


 

傘蜥(澳洲斗篷蜥) Chlamydosaurus kingii Gray, 1825, 飛蜥科 (鬣蜥科): Agamidae


傑克森變色龍 Trioceros jacksonii (Boulenger), 1896, 避役科: Chamaeleonidae


奧力士變色龍(馬島巨避役) Furcifer oustaleti (Mocquard), 1894, 避役科: Chamaeleonidae


象耳變色龍(短角詭避役) Calumma brevicorne (Günther), 1879, 避役科: Chamaeleonidae


殘肢變色龍 Brookesia perarmata Angel, 1933, 避役科: Chamaeleonidae


角枯葉變色龍 Brookesia superciliaris (Kuhl), 1820, 避役科: Chamaeleonidae


尼羅河巨蜥 Varanus niloticus (L.), 1758,  巨蜥科: Varanidae


閃鱗蛇(日光蛇) Xenopeltis unicolor Reinwardt, 1827, 閃鱗蛇科: Xenopeltidae


瘰鱗蛇 Acrochordus granulatus Schneider, 1799, 瘰鱗蛇科: Acrochordidae


眼鏡王蛇 Ophiophagus hannah (Cantor), 1836,  眼鏡蛇科: Elapidae


黃頭側頸龜 Podocnemis unifilis Troschel, 1848, 南美側頸龜科: Podocnemididae


佛州平背鱷龜 Chelydra serpentina osceola Stejneger, 1918, 鱷龜科: Chelydridae


三線閉殼龜(金錢龜) Cuora trifasciata (Bell) 1825, 地龜科: Geoemydidae


蘇卡達象龜(非洲盾臂龜) Centrochelys (Geochelone) sulcata (Miller), 1779, 陸龜科: Testudinidae


雙趾鱉 (豬鼻龜) Carettochelys insculpta Ramsay, 1886, 雙趾鱉科: Carettochelyidae


鈍吻古鱷 (居維葉侏儒鱷) Paleosuchus palpebrosus (Cuvier), 1807, 短吻鱷科: Alligatoridae


其他鱷類擬態標本


AVES

鳥類擬態標本

 

 

達爾文鶆䴈(美洲小鴕) Pterocnemia pennata (Sibley et Monroe), 1990, 美洲鴕科: Rheidae


紅翅䳍 Rhynchotus rufescens (Temminck), 1815, 䳍科: Tinamidae


愛氏鷴 (愛德華鷴) Lophura edwardsi (Oustalet), 1896, 雉 科: Phasianidae
本種是高度瀕危種, 這標本自來某動物園, 以標本交流形式流出, 可能可能此鳥死亡時情況己經很糟, 所以製作水平不高, 但基於其物種的珍稀性, 仍是一個極為值得展示的項目


紅腹錦雞 (金雞) Chrysolophus pictus (L.), 1758, 雉 科: Phasianidae


 

小 鴇 Tetrax (Otis) tetrax (L.), 1758, 鴇科: Otididae


藍 鶴 (藍蓑羽鶴) Anthropoides paradiseus (Lichtenstein), 1793, 鶴科: Gruidae


丘 鷸 Scolopax rusticola L., 1758, 鷸科: Scolopacidae


鳳頭鷿鷈 Podiceps cristatus cristatus L.,1758, 鷿鷈科: Podicipidae


阿德莉企鵝 Pygoscelis adeliae (Homborn et Jacquinot) 1841, 企鵝科: Spheniscidae


白眶暴風鸌 Procellaria conspicillata Gould, 1844, 鸌科: Procellariidae


非洲灰鸚鵡 Psittacus erithacus L., 1758, 鸚鵡科: Psittacidae


點斑鼠鳥(白頭鼠鳥) Colius striatus Gmelin, 1789, 鼠鳥科: Coliidae
這個是典型十九世紀的研究用途的標本, 由於年代久遠, 整個標本十分脆弱, 但保存得十分美好。鼠鳥是鳥類中一個很特別的族群, 和其他鳥族有明顯的血緣分野, 僅分布於非洲東、南部。


MAMMALIA

哺乳類擬態標本

 

蜜袋鼯 Petaurus breviceps Waterhouse, 1839, 袋鼯科: Petauridae


小馬島蝟 Echinops telfairi Martin, 1838, 馬島蝟科: Tenrecidae
這絕不是製作失敗的刺蝟標本!!! 實際上牠跟蝟在親緣關係上相差甚遠, 牠們分屬不同的總目(Superorder), 所以頭部結構完全不同, 體上披有蝟形目動物的尖刺祇是趨同演化的結果而矣!


四趾刺蝟 Atelerix albiventris (Wagner), 1841, 蝟科: Erinaceidae
"吉吉", 雌性, 格物研究組於2017年初開始飼養的伙伴, 2022年夏因病救治無效往生


北歐刺蝟 Erinaceus roumanicus Barrett-Hamilton, 1900, 蝟科: Erinaceidae

 


九帶犰狳 Dasypus novemcinctus (L.) 1785, 犰狳科: Dasypodidae


馬來穿山甲 Manis javanica Desmarest, 1822, 穿山甲科: Manidae


穴兔 Oryctolagus cuniculus (L.),1758, 兔科: Leporidae


赤腹松鼠 Callosciurus erythraeus (Pallas), 1778, 松鼠科: Sciuridae


07

結   語

 



飼養期間往生的爬行動物正進行"永生術"把牠們留在時間的長河中


這尾含劇毒的白唇竹葉青蛇 (青竹蛇, Trimeresurus albolabris Gray, 1842)的新鮮屍體在野外被發現,
經小心處理將之製成標本, 不失是極佳的科教材料

 

 

擬態標本保留的是一個物種存在的憑證, 是一種維持曾跟我們共同生活動物伴侶的實物記憶體, 但是標本畢竟不能取代生靈, 祇有生物多樣性才有保持地球生態平衡和推動物種進化的能力, 所以保護物種在地球上的存活, 人類才有將來!  留下來己滅絕的生物標本, 它不單是一個記憶, 更是一個遺憾! 反而伴隨我們喜怒哀樂的愛寵, 我們也陪著牠經受生老病死的門檻, 最終進入永恆, 牠的下一任將在牠見證下繼續我們的生命旅程 - 死亡不是萬念俱灰而是重新開始而矣!

永生術, 瞞騙時間和死亡的藝術, 但人類絕不能為自己之私慾而瞞騙良知, 必需停止過度開拓荒地, 破壞動植物的生存條件的行為, 否則, 我們的後輩祇能以擬態標本懷緬曾經生態盎然的過去, 直至人類滅絕為止!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人生聚散亦尋常,在心態上應該平靜下來,當我們面對動物往生後,很多事情仍要冷靜去面對,在一般情況下,最好能在不少遅於30分鐘後進行冷藏,在夏天的季節可能時間在20分鐘內更為重要,因為動物在自然結構上有機質是影響腹腔發生組織自溶或細菌急劇增生,故而務必進行降温保存。然而在寵物往彩虹橋之後,其實也明白心中之不捨之情,筆者亦深深飽嘗這種滋味!但仍需要在適當時用塑膠袋包妥,當中寵物大體需要按自然順勢佳。這樣便完成了初部處理工作。當聯絡好工作單位交接後,寵主方面的事情機本完成,接下來要預備當寵物永生體回家之後,將需要這位成員按排位置了。


彼岸花工作室過去近30年來一直從事生物多樣性研究標本工作。這無疑是為科學研究存證作而努力。工作室一直至力追求精細及高準成度的擬態標本,進行不斷的探索研究。我們從來沒有為自已的寵物進行擬態標本。但這種社會需求在19世紀的歐洲便出現了。在香港的隣近區域的日本中國大陸和台灣,擬態標本已經成了一種選項,而且漸漸為大眾所接受,香港社會估計也會慢慢向這方面發展,但為往生的愛寵永留人間的決定前,也應該需要考慮各種因素,究竟使用火化或永生,這可能會是另一範疇的考慮。無疑這一個極具爭議的議題。筆者不可能為這方面提出意見,這是個人感受、想法而作的決定,但有一種感覺是肯定的事,如日本著名的忠犬ハチ公 (1923-1935) 在電影及字媒體聽說過牠的事蹟,無不被牠的故事所感染,這畢竟是遙遠的事情,但有一天您能隔著玻璃去探訪ハチ公時,牠的故事並不遙遠,與牠相見的一刻彷如故事仍在延續下來一樣,ハチ公與每一位博物館客人的故事!這過程跟單純研究生物多樣性而誕生的擬態標本,意義上完全不一樣!

我們歡迎與每一位大朋友同小朋友互動,看看我們能在那一方能為您們提供幫助,這才是生命永恆的重要中心思想所在……

 

格物研研究組
二零二一年十一月十一日


卷    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