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網蘚的近親:
細花葉蘚 ( Calymperes tenerum C. Muell ), 新界北沙頭角
概述:
苔蘚植物(Bryophyta)由苔類和蘚類的低等植物的統稱,
這些原始的綠色植物因不含維管束, 故而沒有強勢的營養運輸系統, 所以絕大多數物種為微型至小型的個體, 其中蘚綱 (Musci)開始有莖和葉的分化,
有假根。葉片僅含單層細胞構成, 苔蘚植物的繁殖方式和比它們較高等的蕨類植物相似,
有世代交替現象。
香港的苔蘚植物仍未有完善的分類和名錄,
反而鄰近澳門擁有完整且有系統性的資訊 [3, 4]。至今為止, 香港獨有的苔蘚僅知祗有1種, 苔蘚植物學者王力和戈列(Corlett)於1999年在沙頭角的
中低海拔山區林地中發現了一種僅見於香港、廣東和廣西的陳氏網蘚
(Syrrhopodon chenii Reese et P. J. Lin ) 極為相似的物種,
但本種無論大小和形態上都有分別, 認為是一個獨立的植物, 而且祇出現於香港的生境中。
經歷了糾結的廿四個寒暑之後,
原生境的大部份族群似乎被其他苔蘚品種取代, 反而我們用自己的經驗在同是沙頭角的山頭中發現疑似它的殘存, 當時被擬作花葉蘚的一種,
後來經顯微鏡檢驗證之後確定為傳說中的香港網蘚(Syrrhopodon hongkongensis Zhang,
1999), 其詳細描述如下:
分類學位置:
●
蘚類植物門 Phylum: Bryophyta
●
真蘚亞門 Subphylum: Bryophytina
●
真蘚綱 Class: Bryopsida
●
叢蘚目 Order: Pottiales
●
花葉蘚科 Family: Calymperaceae
●
網蘚屬 Genus: Syrrhopodon
● 香港網蘚 Syrrhopodon
hongkongensis Zhang, 1999 [1]
模式標本:
華南植物園植物館(IBSC), 等模式標本: 香港大學 (HKU)、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 (KFBG) 和路易斯安那大學拉法葉分校植物標本館
(LAP, USA); 《延陵植物志》延陵科學綜合室憑證標本: NSF-B0621251, NSF-B0621251(A),
NSF-B0621251(B),NSF-B0621251(W), (重發現標本, 2023年)。
分 布:
香港特有種 [2],
僅見新界北部的沙頭角, 生於陡峭山體的密林下, 蔭蔽或半蔭蔽生境區, 分散地附生於樹幹或岩石上的腐植質豐富的泥層中,
海拔100-130米。
屬的鑑定:
蘚類植物雖然有根、莖和葉的雛型分工而且各具有相似的功能,
但是相關器官仍未出現維管束, 故此被描述為假根(擬根)、假莖(擬莖)和假葉(擬葉);
為了方便闡釋, 本文仍沿用高等植物的詮釋法。(編者注)
香港網蘚的葉肩(C:
葉中軸; S: 網狀細胞; H: 腺體)
網蘚因其葉片上有大型方形細胞 (S) 彼此連結成網眼狀結構而得名。香港苔蘚植物中跟網蘚屬
(Syrrhopodon)
相似的為花葉蘚屬 (Calymperes), 兩者也十分相似, 但可以由葉片中是否存在透明的分化邊緣的細胞來對屬作定論:
網蘚屬存在著明顯的分化邊緣, 葉中軸(costa, C)直立不分枝, 葉緣全緣或偶有鋸齒, 甚至綴以透明的腺體 (H)。
形態特徵及標本驗證 :
香港網蘚的形態
葉片上部
(E: 芽孢脫落後的葉尖, F: 芽孢 )
葉片中部及葉肩
(A:鋸齒形細胞,
B:
棘突,
D:
棘突 )
本種外形跟香港原生的花葉蘚科物種很相似, 但明顯比它略易見的陳氏網蘚 (Syrrhopodon chenii
Reese et P. J. Lin )稍大, 配子體: 本種植株高度為
5 ~ <10mm (9 mm), 葉片淺綠至深綠色, 由單層細胞構成膜狀的葉片, 長度 3-5mm, 呈狹長形,
葉片中軸(C) 極明顯, 背側光滑或偶有長約30µm棘突
(B), 葉肩和葉緣圓滑或偶呈鋸齒形, 有時還著生有半透明平均長度約40µm的腺體(H),
葉片多數叢生或密集形式構成蓮座形葉序, 月缺水後葉片因脫水而變幼且彎曲, 假根呈褐紅色, 本種和陳氏網蘚的分別在於: 本種植株較
S. chenii (3 ~ 6 mm)明顯較為大, 除了葉肩以外, 葉片外緣完全光滑, 沒有鋸齒形細胞(A)、棘突 (D)
或腺體 (H);孢芽(F)聚生在葉片的末端, 呈黃褐色, 絮球形, 胞芽脫落後葉尖呈禿頭狀。
孢子體: (雄株的藏精器和雌株的孢子體)仍屬未知。
香港網蘚的模型
(5: 1, 格物研究-彼岸花工作室製作,
2023)
紅花嶺:
香港華籍英兵駐守地
(文物所屬: 延陵檔案室)
香港網蘚隱身於邊境線上, 這一帶一直以來都是缺乏科研的地域, 說起沙頭角,
最教人嚮往的是紅花嶺, 一列傲視新界北部和對面深圳相望的山巒, 是英界和華界的分水嶺。我們勘察這種植物的同時也想起近年的本地製作的電影《手卷煙》,
紅花嶺見證了守衛香港北疆安全這隊華藉英兵的風釆, 和他們最終消失在歷史煙塵中的故事,
教人無限唏噓和無奈! 人已去物已舊, 剩下來的祗有日月星辰和在生存線上掙扎的香港網蘚, 以及香港人!
參考文獻:
[1] Li Zhang, Richard T. Corlett et Chau, Syrrhopodon hongkongensis
(Calymperaceae, Musci), a New Species from Hong Kong, China, The
Bryologist, Vol. 102, No. 1 (Spring, 1999), pp. 122-124.
[2] Li Zhang and Richard T. Corlett, Phytogeography of Hong Kong
Bryophytes,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Vol. 30, No. 9 (Sep., 2003),
pp. 1329-1337
[3] R.L. Zhu & M.L. So, Mosses and liverworts of Hong Kong.
Volume 2, Heavenly People Depot, 1996.
[4] So, May-ling, Mosses and liverworts of Hong Kong,
Heavenly People Depot, 1995.
[5] 《澳門苔蘚植誌 = Bryophytes Flora of Macao Bryophytes》 張力 等主編, , 2010/03,375.339
NGL059(2061)
[6] 《澳門苔蘚植物名錄= Checklist of Macao Bryophytes》 張力 主編, 澳門特別行政區民政總署園林綠化部,
2009/12.
[7] 《香港人之香港史》蔡榮芳著,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