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
香港的匙指蝦類 ( III ) : "歸還米蝦"
Caridina aff. apodosis Cai
et N.K. Ng, 1999 的屬性探討及 香港新紀錄: 錘肢米蝦 Caridina sphyrapoda Liang et Zhou, 1993
征雲 和 翱鵰 2024年1月22日(初版) |
時空的騙局:眼底下可窺視的進化
本種的名字教人疑惑, 但當明瞭之後卻使人發笑! 「歸還」二字既是矛盾更是可笑, 矛盾是他的品種屬性, 可笑是反觀今日的香港情況, 過去的"東方之珠"猶如南柯一夢。 我們現時所知的物種當中, 無論是遺孑的孤兒或是親屬繁茂的成員, 它們都同時跟循著一定規律:屬性在不斷的改變之中! 但是古人所見到的跟現今的物種没有在形態上的改變, 這祗代表該物種的進化速率不足在人類生命中可觀察的量程以內而矣, 而非代表物種是恆久不變的!
在香港大自然中, 以鳳蝶科的玉帶鳳蝶 ( Papilio polytes
L.,
1758,
上圖 )為例, 這物種的雌性有至少2個類型: 白帶型 (a) f. polytes 和 (b,
c)白斑型 f. mandane, 這代表著甚麼?假以時日不同類型的雌蝶可能產生不同的
"新種",
"歸還米蝦" 的出現正是表示廣東米蝦種內已出現
"種的轉變"
的依據。
香港己知近十種(未有整合資料)的米蝦屬物種中;它是一個於1994年被收集, 到了1999年才定義為新種的香港獨有物種, 如今仍被界定為極度瀕危的米蝦品種, 過去祗在香港元朗大棠中近村的山溪中發現;可能因城市化發展而消失了。 但是原始文獻對本種形態學的描述很詳細, 要重新認證似乎不是甚麼問題;格物研究組多次在模式產地進行過勘查的確沒有紀錄了。
根據照片所知他們的發現跟原論文的描述的形態十分吻合, 但觀察者祗披露生境點並非在大棠一帶, 我們蒙被知情人告知本種分布在两個市鎮級精度的地理解密情報後分别在有關地域中近十多個村落附近進行搜索, 期間有成員在溪畔溜滑落水、頭部被胡蜂螯刺等意外, 可惜皆敗北而還! 我們翻閱了不少元朗地域的地形圖和電子導航資訊, 希望在以大棠為中心的地域重新搜索。這個毗鄰大欖郊野公園的地域附近發育良好的大小溪澗川流不息, 根據格物研究組的觀察, 這個地域的典型類型的廣東米蝦廣泛分布, 間中有在體型、體色和紋飾上略有差異的個體, 基本上仍屬於廣東米蝦的分類範疇內卻没有發現可靠的 "歸還米蝦" 的紀錄。作為本種的模式產地, 大棠的族群被認為因過度的都市化發展而滅絕了;而 "歸還米蝦" 被界定於全球性極危物種之一。
但隨著勘查地域的東移, 我們發現廣東米蝦額角下緣的齒數由典型的3個增至5~6個, 最後在大棠以東的村野交界的溪谷的找到了 "歸還米蝦" , 錄得錘肢米蝦 (Caridina sphyrapoda Liang et Zhou,1993, 上圖)更教人意外, 這條神奇的溪谷被格物研究組命名為 " 進化溪 "(Stream of evolution)。 "歸還米蝦" :
極具娛樂性的名字
根據原始資料,
這個物種是論文作者於1999年期間根據1994年期間採自元朗大棠村附近山溪的一系列標本而被擬定的新種, 因特以紀念1997年英國正式把香港的管治權歸還給自翊代表中國的中共政權而得名,
拉丁語種加名 apodosis,
這個同位詞和英語中的 "Return"
等效,
有 "
回歸(時人皆用這個詞代表政權交接)、歸還"之意。
本專題筆者初以為這種米蝦因跟 "北回歸線"
搭上甚麼關連而得名,
但當明白正確的來歷之後耳邊彷彿響起這樣一個港式粵語句子:
"歸還返畀你玩啦,
米話我蝦你呀!" (都是交還給你把弄吧;别說我在欺負你! )。但是面對這個 "繁榮昌盛"
和 "由治及興"的香港現況;不禁使人捧腹大笑!
面對 "歸還米蝦" 家園的現況, 筆者不禁憶起兒時印象很深刻屬於電視劇《武俠帝女花》的插曲的調子 , 歌詞節錄如下: " 翻焦土, 踏焦石, 不見半株草; 痛家國, 已為強盜施暴! 家已找不到, 國盡插敵刀; 烽煙連年令我失京都, 故國孽臣已改換朝袍!" (《無奈遙遠祝禱》) 分類學特徵
●軟甲綱 Class: Malacostraca Latreille, 1802
1.
掌肢新米蝦元朗亞種(歸還新米蝦 ) Neocaridina
palmata yuenlonense Ng et al., 2024. (新擬亞種) 論文: 《紀香港匙指蝦科新亞種:掌肢新米蝦元朗亞種(歸還新米蝦)》
新亞種模式標本: NEU-N23-028, 使用純丙三醇
/ 75% 乙醇保存, 延陵科學綜合室(自然歷史)館藏。 產 地: 香港新界元朗大棠村附近的溪流。 分 布: 僅見於香港元朗大棠和大欖, 生活於略被污染的溪流中。 帶深綠至藍色半透明甲殼, 平均體長1.2厘米, 本與眾不同的結構在於額角的結構;和廣東米蝦相比, 它的額角較為闊但略短, 末端1/3部份明顯有上翹的趨勢;上緣齒平均18個或以上, 下緣齒 7 ~10
個[1] (最少具7個齒, 己知掌肢新米蝦所有其他亞種和廣東米蝦下緣齒數為3~6, 一般為 3 ~ 5,
), 頭胸甲含有頰刺。 甲腹部上散布褐色斑點, 腹節甲殼上亦有褐色帶, 延伸至側板 (pleuron),
背面有斷斷續續的亮黃色粗帶。 附註: 我們對本種重新審核得知: 樣本經鑑定後可以認為是跟當年的命名者所得之一系列等模式標本生物學特徵相符, 至此本種是否為有效的獨立物種單元, 唯一方法就是覆核當年的模式標本和一系列等模式標本, 尤其是雄性第一腹足的結構, 但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我們比對過原論文的結構極為相似, 但亦觀察到"歸還米蝦"在模式產地的個體其雄性第一泳足跟新米蝦屬 (Neocaridina) 近緣, 而非米蝦屬
(Caridina) 成員, 如果圖示品種和"歸還米蝦"是同出一轍, 則這個種是一個偽命題了。 為證明新米蝦屬 (Neocaridina) 的屬性, 我們經過跟凱達格蘭新米蝦 ( Neocaridina ketagalan Shih & Cai, 2007 ) 的外觀的比對, 尤其是體側的紋路而言, 兩者有著符合屬(Genus)的類似性,但額角下緣齒數數量不同, 同時也跟在香港局部地區廣泛分布的疑似新米蝦( Neocaridina sp.) 的物種也不同 (本地疑似新米蝦新亞種的額角下緣齒數 n < / = 6), 格物研究組期望通過活飼而獲得更多的生物學特徵。 經過一系列對本種的觀察研習, 我們認定是掌肢新米蝦中未被發現的新亞種。
2.
錘肢米蝦 Caridina sphyrapoda Liang et Zhou,1993, 模式產地: 中國廣西省來賓市龍洞河。 憑證標本: NEU-N23-029, 使用純丙三醇
/ 75% 乙醇保存, 延陵科學綜合室(自然歷史)館藏。
帶深綠至藍色半透明甲殼, 綴以體色棷欖綠至褐黑色飾紋, 平均體長1.5厘米,
本種與眾不同的結構在於額角的結構, 和廣東米蝦有更明顯的分別, 額角更長, 上緣齒平均15個或以上, 下緣齒 9~13[1], 末端1/3部份明顯有上翹的趨勢;香港的標本其上緣齒平均16個或以上, 下緣齒12 個或以上, 形如鐮刀形。活體外觀跟 C. cantonesis 極為相似,
但頭胸甲前端和腹節甲殼中部各隱約存在一道粗的白帶, 這個特色可以跟 C. cantonesis 及 C. apodosis 以資識別 。 分 布: 見採於香港新界元朗大棠以東的溪澗 (" 進化溪 "), 生活於略被污染的溪流中, 香港新紀錄。 附注: 由於地理的隔閡, 香港族群是否與模式種相同仍需更多證據, 格物研究組期望通過活飼而獲得更多的生物學特徵, 現暫借用本種學名歸納以方便研習 。
生 境: 採於香港新界元朗大棠以東的溪澗 (" 進化溪 "), 跟掌肢新米蝦指名亞種 [Neocaridina palmata palmata (Shen, 1948)] 和廣東米蝦 (Caridina cantonensis) 高度混棲, 由於被附近村落的發展不斷地縮減生存空間, 數量極為稀少; 為了保護原生境的生態, 實際的地理坐標不便公開。 結 論
廣東米蝦、 錘肢米蝦和 "歸還米蝦" 之間的微妙關係祗能說明這確實是種間正在轉變之中, 故此後两種皆有下列的學術問題: 1) 獨立種的可理性被質疑; 2) 極危狀態的真實性; 3) 本種除了憑額角下緣齒數鑑定以外, 跟廣東米蝦之間没有其他明顯的形態分野。 主要參考文獻 [1] Cai, Y. & Ng, N.K.
(1999). A revision of the Caridina serrata species group, with descriptions of five new
species (Crustacea: Decapoda: Caridea:
Atyidae). 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 33:
1606-1638. |
香港歸還的故事
1957年4月中共總理周恩來提出保持香港特殊地位, 而且會有收回的一天, 中共政權亦不能把香港看成內地。對香港的政策亦有別於中國大陸內地, 香港由英國統治之下純粹的行資本主義, 不宜使用社會主義。香港應完全按照資本主義制度, 才能生存和發展, 這對也是對中共政權有利。 1967年5月6日新蒲崗人造花廠的工潮政治化及引發警民衝突, 隨即引起連場騷亂。煽動言論及假借民族主義, 突顯華人與港英矛盾, 大批揮動毛澤東語錄的人進行反政府運動, 在中共的港澳工委及新華社香港分社的策動下, 親共團體於1967年初開始發起騷亂, 引發警民衝突及發動連場騷亂。中共工會領導人物楊光等人成立「鬥委會」, 公開呼籲以暴力手段試圖顛覆港英政府管治, 親共暴徒在四處縱火及大肆破壞秩序, 製造炸彈並街上隨處放置, 當中真實的炸彈計有1167枚, 左派策動襲擊平民的恐怖活動最終導致香港左派團體民心盡失, 據港英政府統計暴動期間死亡人數合共為51人, 當中有10名警務人員, 1名消防人員、駐港英軍1名, 另外還有39名其他人士, 包括商業電台節目主持人林彬。港英府於67年12月大致平息這場導致多人死傷的左派暴動事件。 1970年初期由於按「租借新界界址專條」所定, 新界土地契約租借問題, 英國政府曾多次要求中共政府提出延續新界租約事宜。
1971年麥理浩爵士 ( Sir Murray MacLehose )出任第25任香港總督, 在他任期前後長達10年半之久, 獲四度續任港督, 是香港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香港總督, 1979年應邀中共要請訪問北京, 成為二戰後首位官式訪問中國大陸的港督。麥理浩訪華期間會見了中共領導人鄧小平, 席間得知鄧小平提及香港, 並堅決要在1997年或之前收回香港, 這次會面為後正式為香港前途談判揭開歷史序幕。
1981年12月底, 英國外交部宣佈尤德爵士 ( Sir Edward Youde) 於1982年接替任滿的麥理浩爵士出任第26任香港總督。於1982年5月20日抵港, 按禮儀在皇后碼頭登岸, 進入大會堂後正式履任。尤德為英國資深外交官員, 熟知中國事務, 曾任英國駐華大使。在國共內戰期間, 尤德曾處理「紫水晶號事件」中與中共談判, 事後在1949年獲英廷授勳。尤德爵士出任港督其間, 為香港前途談判四出奔走, 重視民生建設為香港人所讃譽, 尤德爵士在1986年12月5日訪問北京期間心臟病發猝死, 成為唯一一位於任內逝世的香港總督。
1982年9月23日, 中共政府領導人與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在北京會晤, 戴卓爾夫人認為英國在19世紀與中國清政府簽訂之三個條約, 依據英國理解的國際法, 都是有效的, 中共政府不可單方面廢除, 只可通過協商加以修訂, 中共外交部則回應:「香港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過去英國政府同中國清政府簽訂的有關香港地區的條約是不平等條約, 中國人民從來是不接受的。」1983年1月戴卓爾夫人強硬回應: 若談判如無進展, 就要對香港前途問題全民公決, 或在短時期內使香港獨立或自治。她致函中共國務院總理趙紫陽, 建議中英雙方舉行會談:只要英國政府和中國政府之間能夠就香港的行政管理安排達成協議, 而這些安排能保證香港今後的繁榮和穩定, 又能既為中國政府, 也為英國議會和香港人民所接受, 準備向議會建議, 使整個香港的主權回歸中國。
經過多輪中英會談, 於1984年12月19日, 中共總理趙紫陽和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正式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 規定香港之生活方式在1997年後保持五十年不變, 除防務和外交事務外, 香港將享有高度自治權, 而中國之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 也不會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內實行。1985年2月7日, 英國國會下議院經過辯論三讀通過《香港法案》, 規定從1997年7月1日起, 英國對香港主權和治權即告結束。3月28日英國上議院三讀通過, 4月7日女皇伊利沙伯二世在該法案簽字, 中英代表交換《中英聯合聲明》批准書, 《中英聯合聲明》正式生效, 香港進入過渡時期, 中英兩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將《中英聯合聲明》遞交主管法律事務之聯合國副秘書長, 完成在聯合國登記。為具法律效的國際憑約。
1989年5月28日 (星期日) 舉行的全球性遊行活動,
接續前一天周六在香港舉行的民主歌聲獻中華, 以聲援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絕食抗議的學生。北京的學生為紀念胡耀邦逝世, 同時爭取民主、反貪腐、反貧富懸殊等目的, 呼籲全球華人在當日串連遊行。
在香港當日共有150萬人上街遊行, 1989年北京發生六四事件, 權當派已武力鎮壓北京民眾, 香港絕大部分人反對鎮壓, 除了逾百萬人大遊行外, 更曾罷工、罷市、罷課一日, 其後更引發新一浪香港移民潮。其後時任港督衛奕信爵士提出「玫瑰園計劃」興建機赤鱲角新機場計劃。希望以至穩定香港市民的信心危機。
1992年7月, 前英國保守黨主席彭定康 (Christopher Francis Patten) 獲委任第廿八任香港總督, 也是最後一任港督。由於六四事件後, 民主進程一直備受港人關注, 因此彭定康決心在香港推行民主政制改革, 但是在上任後不久便與中共陷入惡劣的關係。1992年10月彭定康發表了任內第一份施政報告, 報告提及政制改革方案, 改革立法局的選舉制度, 除了要「兩局分家」, 取消所有委任議席, 並新增九個功能組別議席, 即為新九組, 使所有在職人士都有資格投票, 變相使這九個議席成為直選議席, 以加快香港的民主步伐。雖然政改方案能提升香港議會組成的民主成分, 更能反映民意, 但實施一黨專政的中共政權大表不滿! 1997 年6月30日, 長達近156年的香港殖民地歷史宣告終結, 小漁村的香港由1841年1月26日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 香港開放為自由港。6月30日這一天大多數香港人腦海皆為一遍空白, 患得患失地告別這一天, 隨著香港旗、香港總督旗及聯合王國旗徐徐降下, 香港步進了7月1日凌晨, 歷史所需要的亦已經「歸還」。 結 語
恰恰誠如甚麼 "多國兩多制" 的宏圖一樣如霧似煙, 無論氣球在空中飄得多麼高, 畢竟最終球膜亦難耐內部氣壓不斷的増加而不能避免爆破的命運; 姑勿說 "歸還米蝦" 其屬性的結論是甚麼, 但不能否定的是: 我們己經把這個蝦兒找到了!
本網頁中所有圖片及文本受延陵科學綜合室版權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