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六月至十月期間的雨季,
尼羅河的河水自發源地經山洪順流而瀉, 河谷被淹沒,
水勢退卻之後, 主流流域兩岸的平原, 蓋上了一層厚厚的黑土,
孕育了人類最遠古的文明; 難怪自古有云: 尼羅河是埃及的恩物"。因此,
埃及, 詞源為 Kemet, 意思為"黑土"。
輝煌背後的悲哀
1881年,
考古學家在埃及境內的偏僻墓穴中發現了四十位法老王的木乃伊......
1875年7月6日, 出土的法老們的木棺被清點完畢後被運往盧克索碼頭,
八天後, 裝船工作才告完成并自尼羅河順流而下,
此時,
在兩岸的百老姓以肅穆的目光送別他們遠古的帝王們。船隻一直向前行走,
附近不絕地傳來哭啼聲, 男的敲物發聲以示對法老致敬;
女的則以泥灰塗在自己的面上, 并向胸部拋予泥沙---
這種久已被遺忘的古埃及送喪儀式,
重新在歷史新舊時代的邂逅中出演~ 古埃及失落了她的活性,
卻埋葬不了她的靈魂!
被歷史的洪流淹沒了近3000多年的古埃及,
重見天日的文物向人們展示出她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古代文明;
和她的輝煌與傾衰。
古埃及文明的發現
公元1798年,
拿破崙(Napoleon)遠征埃及,
翌年法軍在羅塞達佈防時無意出土一塊高118厘米,
闊77厘米,
厚為30厘米的黑色玄武岩石碑, 史稱羅塞達石碑(The Rosetta
Stone)
。石碑上分別以象形文字、世俗體文字和希臘文字撰文,
拿破崙的下屬即時對石碑進行解讀, 并譯出"托密勒(Ptolemaic)的王朝名稱。石碑被法國人掠回到自己祖國,
征戰埃及時的拿破崙對木乃伊的木棺情有獨鍾,
法國人對研究古埃及文明的貢獻是可以肯定的。尤其是在文字的詮釋方面,
其中以商博良的天才最為特出。
羅塞達石碑,
(右)
特寫,
高118厘米,
闊77厘米,
厚30厘米,
現藏於大英博物館,
EA-24, 圖片來源:
參閱文獻[1]
其後拿破崙時代在英法戰爭大敗, 英國人隨即把石碑搶走,
英王喬治三世(George III)下命展示在他們揚揚自詡的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的展櫃內, 并在石碑上題簽著 "大不列顛軍征服的戰行品"。但是,
英國人對這事美化了不少, 根據大英博物館的網上報導:"The
stone was subsequently ceded to the British government by the terms of the
treaty of Alexandria in 1801 and has been exhibited in the British Museum since
1802. ( 根據1801年亞歷山大港條約,
此石碑其後被割讓予英國政府,
自1802年起展示於大不列顛博物館中
)"
自此之後, 英國人藉其國勢的隆盛,
到處闖盪爭霸, 埃及成為了其勢力範圍; 她不僅是埃及文物的最大掠奪者及破壞者,
也是世界各國文物的最大盜寇。
1822年9月28日法國學者商博良
(Jean-Francois
Champollion, 左圖) 成功把象形文字解譯,
學者們從文字了解古埃及遺產的涵意, 研究古埃及歷史涉及的課題漸多,
研究方法也漸漸地超越了純粹歷史學的範疇, 從而產生了埃及學(Egyptology), 商博良被譽為"埃及學之父"。
埃及的地理位置及古文明的起源
埃及地處非洲的東北角, 和阿拉伯半島之間紅海相隔,
北臨地中海, 亞洲西南端的西奈半島亦為她的領土, 總面積達100,000平方公里。
埃及最重要的河流 - 尼羅河, 全長6,648公里,
境內長度1,350公里, 為世界上最長的大河之一, 由南至北縱貫全境,
尼羅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
根據考古證據,
尼羅河文明始於舊石器時代, 古埃及人已經在流域地區活動,
大概距今5,500年前, 他們建立了城市, 井且有國家的出現。 據分析:
古埃及人可能是一支已滅絕的地中海民族,
不是白種人及黑種人, 雖有這樣的判斷,
但是對於他們的屬性至今仍未清楚。
古埃及文明雖有深遠的歷史,
可惜自羅馬時期之後漸被煙沒, 不久之後, 這個文明已經完全被終止了-
連關於她的文字典章也沒有保留下來, 今天所知有關她的事蹟,
大體是埃及學者根據文物及一套自訂的解碼規法來破解文字中的秘密而撰述的,
當然學者們的努力所鑄成的古埃及歷史是有很高可靠性。
上圖:
古石器時代的石斧:
底比斯地區出土,
現藏於大英博物館,EA-41496-7,
圖片來源:
參閱文獻[1]
埃及歷史年表 (Egyptian
Chronological Table)
前王朝時代 Pre-Dynastic Period
(公元前 3200年以前) |
早王朝時代
Early Dynasty Period |
第一王朝 Dynasty I (公元前 3100年 ~
前 2890年) |
第二王朝 Dynasty II (公元前 2890年 ~ 前 2686年)
|
古王朝時代
Old Kingdom |
第三王朝 Dynasty III (公元前 2686年 ~ 前 2613年)
|
第四王朝 Dynasty IV (公元前 2613年 ~ 前 2498年)
|
第五王朝 Dynasty V (公元前 2498年 ~ 前 2345年)
|
第六王朝 Dynasty VI (公元前 2345年 ~ 前
2181年) |
第一中間時期
First Intermediate Period |
第七~第八王朝 Dynasty VII - VIII
(公元前 2181年 ~ 前 2125年) |
第九~第十王朝 Dynasty IX - X
(公元前 2125 年 ~ 前 2150年) *1 |
中王國時代
Middle Kingdom |
第十一王朝 Dynasty XI (公元前 2150年 ~ 前
1991年) |
第十二王朝 Dynasty XII (公元前 1991年 ~ 前 1786年) |
第二中間時期
Second Intermediate Period |
第十三王朝 Dynasty XIII (公元前 1786年 ~ 前 1650年) |
第十四王朝 Dynasty XIV (公元前 1750年 ~ 前 1650年) |
第十五王朝 Dynasty XV (公元前 1650年 ~ 前 1550年) |
第十六王朝 Dynasty XVI (公元前 1650年 ~ 前 1550年) |
第十七王朝 Dynasty XVII (公元前 1650年 ~ 前 1567年)*2 |
新王國時代
New Kingdom |
第十八王朝 Dynasty XVIII (公元前 1567年 ~ 前
1320年)*3 |
第十九王朝 Dynasty XIX (公元前 1320年 ~ 前 1200年) |
第二十王朝 Dynasty XX (公元前 1200年 ~ 前 1085年) |
第三中間時期 *4
Third Intermediate Period |
第二十一王朝 Dynasty XXI (公元前 1069年 ~ 前
945年) |
第二十二王朝 Dynasty XXII (公元前 945年 ~ 前
715年) |
第二十三王朝 Dynasty XXIII (公元前 818年 ~ 前
730年)*5 |
後王朝時代
Late Dynasties Period |
第二十四王朝 Dynasty XXIV (公元前 730年 ~ 前
709年)*6 |
第二十五王朝 Dynasty XXV (公元前 730年 ~ 前 656年)*7 |
第二十六王朝 Dynasty XXVI (公元前 664年 ~ 前
525年) |
第二十七王朝 (波斯王朝) Dynasty XXVII
(Pensian)
(公元前 525年 ~ 前 404年) |
第二十八王朝 Dynasty XXVIII (公元前 404年 ~ 前
399年) |
第二十九王朝 Dynasty XXIX (公元前 399年 ~ 前
380年) |
第三十王朝 Dynasty XXX (公元前 380年 ~ 前 343年) |
第三十一王朝 Dynasty XXXI (公元前 343年 ~ 前
332年) |
希臘時期 Greek Period |
馬其頓時期 Macedonian Rule (公元前 332年 ~
前 304年)*8 |
托密勒王朝 Ptolemaic Period (公元前 304年 ~
前 30年)*9 |
羅馬時期 Roman period |
羅馬帝國 Roman Kingdom (公元前 30年 ~ 公元
395年) |
東羅馬帝國 Eastern Roman Kingdom
(公元 395年 ~ 公元 640年) |
阿拉伯時期 Arabian Period
(公元642年 ~ 現代) |
注:
埃及歷史年代表主要參考文獻[2], 各王朝年份的起止則以埃及學者Scrops simonian博士提供的數據為準,
為使讀者了解其中的差異, 茲將其差異分述於下:
*1: 書中第九及第十王朝分別(公元前2160年 ~ 前3120年,
公元前2125年 ~
前2040年)
*2: 書中第十七王朝(公元前1650年 ~ 前1570年)
*3:
書中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570年 ~ 前1295年)
*4: 書中沒有第三中間時期,
而把第二十一至二十三王朝納入後王朝時期.
*5: 書中第二十三王朝(公元前818年 ~ 前715年)
*6: 書中第二十四王朝(公元前727年 ~ 前715年)
*7: 書中第二十五王朝(公元前747年 ~ 前656年)
*8 及 *9:
書中把馬其頓時期至阿拉伯時期的時段列入希臘羅馬時期:
馬其頓時期(公元前332年 ~
前305年); 托密勒時期(公元前305年 ~ 前30年).
前王朝時代
|
埃及以孟斐斯(Memphis,
即現今的開羅)為界, 以尼羅河上游地區稱為上埃及(Upper
Egypt即開羅以南),氣候乾燥; 下游地區為下埃及(Lower Egypt), 下埃及地區有肥沃的尼羅河三角洲, 農業因而發展迅速, 古埃及人為了應付惡劣的天然環境及利用尼羅河的資源, 他們學會畜牧、水利、建築和曆法等。尼羅河不僅給埃及人帶來營生的泉源, 她那桀驁不馴的特性更給他們帶來恐懼, 因此, 古埃及人把尼羅河當作生命的源流, 神明操縱她的活動, 直接控制宇宙的榮枯, 神話因而誕生 。
前王朝時代先後出現過巴達里文化(Badarian,
約公元前4500-3800); 內加達文化時期(Naqada, 第一階段 Naqada
I,約公元前3850-3650 ; 第二階段 Naqada II,約公元前3650-3300;
第三階段Naqada III, 約公元前3300-3100)。
大約於公元前5,000年的銅、石
器合用時代, 由於生產技術的發達, 人口及社會資源不斷膨漲, 階級制度的影響使貧富不均的現象日益嚴重, 為有效控制社會的穩定, 出現了人類最早的軍事民主政制, 民眾受到有效的管轄; 但是, 上職建築的人為爭奪擁區而互相攻伐, 戰勝的一方其勢力日隆, 最後產生王室和世襲的王權。
|
芋螺殼環飾
(NGA-05-AE01)
時代: 約公元前3200年, 前王朝時期。
概述: 質料: 芋螺屬(Conus)之貝殼, 經人手加工成同圓心環形, 一般認為是以石器打磨。外徑2.29厘米,
內徑1.23厘米。十九世紀時期發現於陵墓內。 |
公元前4,000年前,
上埃及和下埃及形成了兩個原始王國,
蠍子王開始向下埃及征戰,
但到了大概於公元前3,100年,
上埃及國王納爾邁(Narmer-Menes)他率軍沿尼羅河而下,
才征服了北部的下埃及, 定都白城(以後稱孟斐斯),
建立了早王朝時代的第一王朝。
王朝時代(法老時代)
自從公元前3,100年開始,
直至希臘的馬其頓大帝亞歷山大征服埃及,
結束了法老的統治地位; 時為公元前332年,
在這段漫長的歷史階段里, 先後31個王朝出現在埃及歷史上興衰交疊的舞台。
早王朝時期
第一王朝(公元前 3100年 ~
前 2890年) 納爾邁實行君主專制管理剛統一的埃及,
之後直至第二王朝(公元前 2890年 ~ 前 2686年)期間, 國王或稱為"法老"非是一般凡人,
而是"神"統的中心 , 他們集國家大權於一身。
古王朝時期
(左) 大斯芬克斯(
The Great Sphinx) 獅身人面獸及金字塔, 第四王朝
|
胡夫金字塔外殼之石塊
(NGA-05-AE07)
石灰岩,
來自金字塔外殼經因經風化而自然剝落的原結構材料, 古埃及人從尼羅河東岸的圖拉採石場開採及運輸而來,
為金字塔的主要構成。位於吉薩的胡夫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埃及式金字塔, 現高138.74米,底邊長230.37米,
約建於公元前2580年, 約建造了20年, 於前2560年完成, 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中最古老及唯一尚存的建築物。 |
第三至第六王朝期間埃及已經確立了穩健的君主集權制度,
法老以下有由王裔擔任的宰相、大法官、大祭司及掌璽大臣等,
法老自稱為太陽神之子, 從第三王朝起,
法老死後葬於金字塔內, 直至第六王朝為止,
王室興建宏偉的宮殿陵寢, 對藝術的發展有極大作用,
這時期為古埃及文明的輝煌時代。但與此同時,
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 王朝為達目的, 不理人民的死活, 并肄意虐殺奴隸, 最後演變成奴民揭竿起義,
古王朝時代實際上自第六王朝的結束而告完結。
第一中間時期
第七王朝開始, 埃及王國實際上己崩潰, 地方的貴族藉民憤倒王之利,
各自擁兵自重, 最後又再次分裂為上下埃及, 境內建立了5個小王朝,
直至第十一王朝中葉為止。
中王朝時期
第十一王朝的孟圖赫特普一世(Montuhotep
I)重新統一埃及, 建立古王國, 至十二王朝為止,
此時肖像藝術可稱為到達爐火純青的地步, 史稱為古典時代。但是由於社會的混亂和外族的入侵,
加上全國大起義, 法老被廢除, 貴族和大臣們淪為被勞役階段,
中王國覆亡。
第二中間時期
第十三至十七王朝期間,
因中王國的崩潰引致更為動盪的社會,
此時西亞的喜克索斯人(Hyksos)何機入侵,
埃及人在外憂內患的情況下亡國,
此時大量西亞人移居埃及,
在這段長達一百多年的時期,
埃及人和外來民族曾有一度和平相處過,
但是約公元前1,567年, 阿哈摩斯一世(Ahmose
I)以新式武裝向喜克索斯人發動反擊,
并將他們趕出埃及,
并繼續追擊至西亞地區,
此時巴勒斯坦併入埃及版圖,
新王朝時期開始。
新王朝時期
第十八王朝至第二十王朝期間的埃及,
史稱為新王國, 為古埃及的全盛時期。
第一位女法老哈塞普蘇(Hatshepsut,
公元前1,478~前1,458在位),
自翊為太陽神之女,
她在位期間境內局勢穩定, 還組織探索隊至非洲宣示埃及的國威及為國家開拓新市場。
杜德摩西三世(Thutmosis III)在位時埃及國勢最盛,
他自幼因受哈塞普蘇的壓迫,當他掌權後之久曾試圖消滅這女法老統治的歷史證據,
埃及文化因而出現過短期的動盪,
之後的20年曾17次遠征亞洲,
他非常重視航海事業, 而且為埃及王國建成了一支強大的海軍,藉此埃及勢力直迫近東。
(左)圖坦卡蒙的金面罩,
(右
)王座的靠背部分,
藏於開羅埃及博物館,
JE60672 及JE62028,
圖片來源:
參閱文獻[1]
第十八王朝的君主圖坦卡蒙(Tutankhamun,
公元前1,336~ 前1,327年在位),
登位僅9年, 18歲那年歿崩。1922年11月4日英國考古隊伍在帝王谷發現了他的陵墓,
土出文物的瑰麗使人嘆為觀止。
"帝王與諸神":
拉姆西斯一世墓壁,第十九王朝, 左為拉神; 右為阿努比斯神(?),
圖片來源:
參閱文獻[1]
拉神 (Pe / Ra):
埃及的太陽神, 為諸神之首,
第五王朝時尊為國神,
亦是法老的守護者,祂為人身披有隼首,有時還頭頂日盤和眼鏡蛇。古埃及自稱為"拉神的牲畜",
傳說中拉神乘船白天於天上, 夜晚則往陰間巡邏。 |
由於國力的強大, 在豐足的社會環境中,
王貴都為自己的生時死後的榮享而大興土木,
政務荒廢, 引致國勢大不如前,
民不聊生; 此時賊寇紛起,
盜墓風氣日隆,
法老和貴族的陵墓都改選於秘密的地方建築,
為保守秘密,
興建者通常被殉葬。
玻璃珠飾
(NGA-05-AE02)
時代:
約公元前1100年, 新王國時代第二十王朝 (拉美西斯王朝時期)。
概述: 質料:
玻璃狀物料, 本館藏共有10個元件, 連繩由延陵格物研究進行文物修繕時附加, 並將之串成一束。粗獷之圓柱形, 平均直徑0.4厘米,
高0.1~0.2厘米, 呈藍色、綠色或是藍綠交錯之色澤, 據考證有關顏色為該時代應用最廣者。此外,
其中半透明的螺旋狀的珠飾更具有當時之設計特色。珠飾原為葬儀頸項的其中的一類組件, 十九世紀時期發現於陵墓內。 |
新王國時期有"海上之民"之稱的非利士人曾乘船侵入埃及,
但最終為拉姆西斯三世(Ramesses III,
公元前1,186
~ 前1,154年在位)擊退。二十王朝未期, 由於阿蒙神廟勢將的膨脹,
加上法老政權的腐敗, 公元前1,085年,
高級祭司赫里蒙特很容易奪取了王權,
新王國結束, 拉姆西斯十一世(Ramesses
XI, 公元前1,098~
前1,069年在位)成為了二十王朝的亡國之君。
第三中間時期
有些文獻認為: 第三中間時期應併入後王朝時期,
這個時期經歷了三個王朝(但有文獻認為到第廿五王朝方告結束)。此時埃及又再分裂,
飽受內亂之餘又加上受到外族的入侵, 此時期曾先後被利比亞人和南方的努比亞黑人侵占,
公元前935年, 希沙克一世
(Sheshonk I / Shoshenq I, 公元前 945 ~ 前925年在位)因無力控制局面,
遂接受外族的支配, 第廿二王朝因而淪為利比亞的傀儡;
底比斯控制了第廿三王朝。
後王朝時期
後王朝時期是第三中間時期的延續: 孟斐斯諸王主宰了第廿四王朝;
伊索比亞諸王為第廿五王朝的核心。
公元前674年期間亞述人侵占了埃及, 但公元前650年被尼科一世(Necho
I, 公元前672 ~ 前664年在位) 驅逐,
埃及再次統一, 建立了後王國, 為第廿六王朝,
為古埃及的後興時期。
到了法老尼科二世(Necho
II, 公元前610 ~ 前595年在位)時代提倡將埃及進行希臘化改革,
如此一來坐大了希臘的勢力, 公元前560年以後, 埃及的文明在與希臘文明的交融中逐漸被同化,
但是真正首先奪取埃及的是波斯的勢力, 波斯王朝的甘比西士二世(Cambyses
II公元前525~ 前522)征服了埃及, 并把埃及併入波斯的版圖中 。
公元前485年, 埃及人對波斯的侵佔發生激烈的抵抗,
公元前484年被鎮壓下來。此時希臘直接威脅波斯王朝,
公元前482年埃及人和波斯人曾聯合對抗希臘, 公元445年,
來自雅典的軍隊在遠征埃及的戰爭中失敗。
波斯王朝在埃及建立了較為短暫的五代王朝,
公元前332年希臘的亞歷山大率馬其頓軍征戰埃及, 擊潰了大流士三世(Darius
III, 公元前336~ 前332年在位)的第三十一王朝,
延續了三千多年的法老王朝正式滅亡,
漫長的王朝時代亦告結束 , 古埃及歷史進入了新的一頁。
|
釉陶製護身符
(館藏編號: NGA-05-AE03
/
NG761.21/02)
概述:
大約製於第二十六王朝
(公元前664~前525年)期間,
高9.8厘米,
闊約3厘米。釉陶質,
青藍色,
本藏品形如木乃伊,
表面較為粗糙。為古埃及人最重要陪葬品之一,
他們相信人死後會有審判,
護身符的作用有協助死者答辯問題,
使亡靈於可以順利進入來世,得到永生。法老雖然可以免除審判之關,
但大量發現於他們在葬品中, 據悉護身符可當冥界傭僕使用,
它們為冥間法老的守護神。
二零零四月考古學者在其中一個第二十六王朝的金字塔附近的地下發掘出約400個這樣的小型護身符, 據研究得知: 二十六王朝時期懷古之風十常盛行,
這是當時人製作的法老胡夫(希臘文: Cheops, Khufu, 第四王朝, 距當時約2000年前)的雕像, 他們把胡夫當作了神明般的崇拜。
|
墓室飾壁殘片
(館藏編號:
NGA-05-AE04 /
NG761.21/01)
歷史背景:
古埃及人認為保存死者的屍體,使靈魂得以依附是復生的重要因素,
停放木乃伊的墓陵除了設置各種機關以防盜墓者之外,
在墓室內各式各樣的物品更繪上神秘的示意圖騰,
這可能是一種帶領死者走向天國的地圖符號,
使亡靈能安全地抵達永久的樂園。由於古埃及文明的夭折,
演繹其原意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故而使古埃及文化有濃烈的神秘色彩。
概述:
木製品,
方條形,
面積:
9.4厘米
x
5.5厘米,
厚度:(最大)2.4厘米;
平均
2厘米。左右兩側完好,
上下兩端被切斷,
上端斷口有兩根木栓,
下端則有一根。木方外裹以麻布為基,
再塗以石膏形成畫布。古埃及人在畫布上塗上傳統土黃色作底色,
本藏品上的圖案為典型埃及抽象寫意畫工。雖然從表面上難以理解,
但仔細察看後可以了解為人形符號,
奇特而怪異。用單一眼睛代表頭部,
眼睛符號為神聖的象徵。藏品中眼睛構圖方法和文獻中古埃及墓壁非常近似,
但上身部分已經缺損。兩手微張,
右手似乎是拿著物件。以兩條粗黑的線條表示步行的雙腿,
畫法極為簡潔。令人困惑的是這個人形圖案身後還有三角形及較底色深沉的長方形構成物體所代表的真正含義。
經研究後,
格物研究組有兩種不同的看法:
1. 三角形可能是表示金字塔,
長方形代表土地,
也是說:人形物體站在金字塔前面走向右方。
2.
三角形與長方形構成了木乃伊棺材的透視圖案,
人形物體站在棺木前方看守著死者的亡靈,
使死者在冥間得到安寧。
|
希臘時代(馬其頓時期及托密勒時期)
馬其頓時期
公元前332年, 馬其頓王朝的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公元前332~前323年在位)把流源遠古的埃及法老王朝滅亡,
這位自翊舉世無雙的統治者征服埃及後, 先後建立亞歷山大港及宏偉的亞歷山大圖書館,
它有世界七大奇蹟之一之稱, 希臘語成為埃及的官方語言,
并匯集了大量的希臘學者編篡《埃及史》, 亞歷山大城成為了當時世界文明的中心。
古希臘 亞力山大三世錢幣
(NGA-05-GR01)
時代: 公元前336-323年
概述: 銅質, 近圓形, 直徑平均1.3厘米, 厚度平均0.2厘米, 重量:2.99克。錢幣正面為馬其頓(Macedon)國王亞力山大三世(ALEXANDER
III THE GREAT) 綴有類似獅面頭飾的右側頭像; 背面為希臘神話中英雄人物海克力斯(Hercules)的武器:
弓及棒, 中間有希臘文AΛAΞANΔPOY(亞歷山大)字樣。 |
公元前323年, 亞歷山大大帝去世, 埃及駐軍部將托密勒乘機率兵造反, 亞歷山大四世
(Alexander IV, 公元前 316~304年在位)交出王權, 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不足20年;
公元前304年, 他的馬其頓王朝崩潰, 取而代之的是托密勒王朝。
托密勒時期
公元前305年, 托勒密一世(Ptolmiy
I)即位, 隨即實行君主獨裁政制, 更實施國家壟斷制, 其後的君王們更喜愛被人歌功頌德, 到了公元前196年,
托勒密五世(Ptolmiy V)的官員更把他的仁政刻在石碑上,
供人敬仰。被後人發現的最有研究價值的為羅塞達石碑。
托勒密十二世(Ptolmiy XXII)死後,
其女兒克麗歐佩托拉七世(Kleopatra VII, 公元前 51~前30年在位)與其弟共治埃及,
不久因帝位之爭而姊弟不和, 繼而進行你死我活的爭鬥 。其時羅馬有個叫凱撒(Julius Caesar)的政治家及軍事家, 他的軍事理論為羅馬開拓大片疆土。她便倚仗凱撒的政治才華和弟弟勾心鬥角,
并於公元前48年把弟弟擊倒, 自稱為埃及女王, 史稱埃及艷后。其後她與凱撒結婚,
并育為一子 ; 但是由於凱撒的勢力日漸擴大,
引起羅馬元老貴族的嫉忌, 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 於公元44年3月15日把凱撒暗殺:
當時身中23刀的凱撒死在他的敗敵龐培的雕像底座前。凱撒是個值得頌讚的偉大政治家,
他的才藝使羅馬以後形成龐大的帝國。
公元前36年改嫁安東尼,
他被認為是政治冒險家, 他和凱撒的養子屋大維(Octavianus, 西元前63~西元14年)發生了長達13年的爭權奪利戰役,
公元前31年, 被年僅33歲的屋大維在亞克興角的海戰擊敗。
公元前30年, 屋大維大軍壓境, 克麗歐佩托拉七世的埃及軍不敵,
因不願歸降屋大維而以毒蛇咬身而死,托勒密王朝隨她的自盡而滅亡
。
羅馬時代
羅馬帝國時期
公元前30年屋大維征服了埃及, 前27年,
建立羅馬帝國。 元老院給予他「奧古斯都(Augustus)」和「大元帥」的尊號,
他掌權後,便剝奪元老院的權力, 建立君主專權制度,
並不斷拓展疆域, 除埃及外, 帝國的版圖還包括今天的義大利、法國、以及地中海沿岸得地,自始開始了長達約兩百年的繁榮時期。
屋大維的羅馬帝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
由於後來的君主不能很好地國控制局面,
引起多頭政治再次萌芽, 促成國家的崩解。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成東、西兩部分,東羅馬帝國在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e the Great,
公元324∼337 年在位)的統治下,定都君士坦丁堡,國家的政制清明;而紛亂不堪的西羅馬帝國則於公元476年,為日耳曼軍隊征服。
木乃伊面罩原貌的復原圖
(延陵科學綜合室 2002年9月)
|
|
|
木乃伊面罩(碎片)
(館藏編號:
NGA-05-AE05 /
NG761.21/03)
時代: 大概為公元1~2世紀,托密勒王朝未期至羅馬時期。
概述:
高約7厘米,
石膏製品。上塗泥灰,
仿人體膚色著色以主,
藏品為木乃伊面罩右側面頰接連口部位置的部分,僅存極少量髮線位置。這種類型的面罩通常是緊接著包裹木乃伊面部的亞麻布繃帶,
固定於存放木乃伊的木棺上,形成一個整體木乃伊,
面罩是依照死者生前的模樣塑造容貌。從藏品的內側仍清晰可見亞麻布的印痕。根據當時對不同性別
以膚色深淺的不同的描述可知原物主為女性,
又從口部的形態推測她可能為年輕早逝的貴族成員。延科綜據文獻記載構思木乃伊面罩的原貌:
為典型的羅馬時期年輕女性的造型。
|
|
|
|
胡狼神阿努比斯像
(館藏編號:
NGA-05-AE06)
時代:
大概為公元1~2世紀, 托密勒王朝未期至羅馬時期。
概述: 高約12.5厘米, 石製品, 質料: 砂岩。 古埃及胡狼神阿努比斯(Anubis)為一位墓地神祇,
亦稱為冥神。狗首人形, 手握著進入引領亡者進入冥界的鑰匙及宣示自己地位的權杖, 根據《亡靈書》載: 胡狼神負責用羽毛為亡者的心臟稱重,
藉以審核死者是否有罪; 此外還是墓地的守護神, 被認為是對木乃伊製作及屍體防腐過程的重要守護者, 故此,
進行木乃伊製作的不少法老遺體其面部會帶著豺面具以扮演胡狼神之形象, 從而獲得庇護。由此觀之, 胡狼神阿努比斯在古埃及文化中起著極重要的地位。
|
東羅馬帝國時期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 東羅馬帝國因有易守難攻、形勢險要黑海出地中海的作為門戶﹐亦為東西貿易的樞紐,
使帝國維持長期的安定和財富。此時埃及的奴隸制度逐漸衰落,
開始過渡到封建制度。
古羅馬 阿卡狄烏斯皇帝錢幣
(館藏編號: NGA-05-RO01)
時代: 公元383-408年
概述: 銅質, 近圓形, 直徑平均1.0厘米, 厚度平均0.2厘米, 重量:1.93克。錢幣正面為東羅馬帝國國王阿卡狄烏斯(DN
ARCADI-VS PF AVG, 或 ARCADIUS, Æ 4 ) 配帶珍珠幔冕之右側頭像; 背面有VIRTVS-EXERCITI(表彰治軍之德)之部份字樣,
國王手持長矛, 左手擱在盾牌上站在左方, 身旁的勝利女神(Victory)以左手為他加冕。
|
埃及為東羅馬帝國屬地, 亞歷山大城雖然仍為帝國的文化中心,
它是一個很難統治的城市, 居民的信仰極為繁複: 如異教、基督教和猶太教;
原埃及人很排斥這些外來的希臘羅馬文化,加上和希臘人、羅馬人、猶太人等混雜處在一起,爭執、衝突、暴動、械鬥等事件時有發生,
內部的分化己為帝國的嚴重隱憂。
公元641年, 阿拉伯人征服了埃及, 奴隸制正式結束,
并逐漸演變成伊斯蘭國家, 公元969年建都開羅,
以後分別由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統治過。1798年法國拿破侖佔領了埃及,3年之後為英國和奧斯曼帝國聯軍驅逐,
到了1869年埃及將納入英國的勢力範圍。1936年才脫離英國,
宣佈獨立。
現代埃及
文明如南柯一夢, 飽歷滄桑的古埃及己早被歷史的洪流煙沒了,
但埃及仍屹立在萬國之林, 現稱阿拉伯埃及共和國(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
國旗自上而下由紅、白、黑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白色部分中間有國徽圖案。紅色象徵革命,白色象徵純潔和光明前途,黑色象徵埃及過去的黑暗歲月。
她的國徽為一隻金色的鷹,稱薩拉丁雄鷹。象徵勝利、勇敢和忠誠金鷹昂首挺立、舒展雙翼,它是埃及人民不畏烈日風暴、在高空自由飛翔的化身。胸前為盾形的紅、白、黑三色國旗圖案,底部座基飾帶上寫著牠的國名。
埃及的國花為蓮花,
國石為橄欖石。
她的風韻猶存, 這給歷史家對這個古文明的一絲安慰!
後
記
古埃及文明為人類史上最古老及最悠久的文明,
以法老為權力核心的時代連綿3,000多年, 公元前332年才告結束,
埃及雖然分別被希臘及羅馬征服, 這反而使古埃及文明達到昇華的作用, 公元643年,
阿拉伯人征服埃及, 古文明便逐漸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
當她的文化被人重新認識時, 近代的人對於她的輝煌驚嘆不已!
她的遺物成為收藏者趨之若鶩的上品。
據不完全統計,現時大英博物館收藏古埃及文物不少於70,000件。英、法及以之後的興起的美國及日本等國家的收藏者,
聯合當地的墓盜把出土的文物偷渡出境,
形成埃及學初期的原始教材。迄今全世界約有100多所博物館收藏有古埃及的文物。
作為古跡主人的埃及於1858年才建立埃及博物館,
現址設在開羅, 收藏100,000件出土文物, 而且規定:所有在埃及出土的文物,
必先送往埃及博物館, 所舉打擊了埃及文物在本土的流失,
保護了埃及的文物以至國家的尊嚴。
延陵科學綜合室有幸收藏古埃及文物共有3件,
自後王朝時期至羅馬時期(相當中國的春秋末期至三國時代),其中兩件來自一位美國埃及學者,
所有文物皆為喪儀物品, 與文物接觸綴以書籍的闡釋後,
才領略古埃及文明的博大精深, 無疑豐盛了在下的見識!
延陵博物館 二零零二年九月 (初版)
二零零八月十一月(增訂)
主要參閱文獻
[1]
Regine Schulz and Matthias Seidel, Egypt: The World of the Pharaohs,
Konenann, ISBN-3-89508-913-3
[2]《失落的文明
- 古埃及》沐濤, 倪華強著,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延陵圖書館索書號:
761.21NGL001)
[3]《西亞北非探源》劉文鵬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1/11 (延陵圖書館索書號:
761.21NGL002)
[2]《世界文明古國 - 古埃及》
[英]海倫˙斯特拉德威克 總編, 劉雪婷 等譯,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8/04.(延陵圖書館索書號:
761.21 NGL003)
(c) 延陵科學綜合室, Acta
Scientrium Ngensis, 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