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香港一種稀有蕨類植物 ~ 華南石杉 Huperzia austrosinica Ching 翱鵰及征雲,
2006年
1
月 15
日(初擬)
摘 要 迄今為止, 香港已知的石杉科 (Huperziaceae) 植物共有三種: 華南馬尾杉 (福氏馬尾杉 Phlegmariurus fordii (Baker) Ching)、蛇足石杉 [千層塔 Huperzia serrata (Thunb.) Trev.] 和華南石杉 (Huperzia austrosinica Ching), 其中前面兩種於香港島、新界及大嶼山的高海拔的林地皆有分布; 但對於華南石杉的可靠紀錄卻是無甚可考之資, 甚至使人懷疑它是否真正存在於香港。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於 2003年出版了《香港植物誌 -蕨類植物門 》一書, 這可說是至今最為完整有關香港蕨類植物的專著, 根據上述文獻對華南石杉的描述, 可以得悉香港僅見的紀錄由陳念劬採集的41851號標本, 該標本現存於北京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標本館 (PE); 之後有關這品種之標本, 存放在香港植物標本室 (HK) 的憑證標本為德邱氏(Tutcher)於廣東海豐採集的4111號標本, 但是據該書作者描述, 有關標本(4111號)的葉緣鋸齒稀疏, 少而淺, 其特徵介乎於蛇足石杉與華南石杉之間(p.16)[1]。按照檢索系統觀之, 4111號標本似乎與華南石杉的特徵相左。 這份標本的正誤性當然對於華南石杉在香港的存在與否談不上甚麼意義, 但是官方以不能證實的標本來補充陳念劬在香港的發現, 還將華南石杉列入香港植物名錄之內, 這顯然是一種極不負責的行為。 二零零六年元旦, 我們在九龍半島中部的山脈的中海拔地帶中採集了一個特殊的石杉科植物標本, 驟然看來與華南馬尾杉(福氏馬尾杉)有一定的差異, 由於當時文獻的缺乏, 雖然曾質疑為華南石杉的可能性, 但是需要勘定其他真蕨類品種的憑證標本, 我們更不欲以急功近利的態度進行判定, 這個特殊的標本被擱置在 "暫緩處理"的角落中, 失之交臂達兩年半之久。 最近, 為了鑑定年前在廣州市園藝市集收集的兩種馬尾杉樣本, 這個"暫緩處理"的標本被無意地取出作對比研究, 當它與華南馬尾杉(福氏馬尾杉)的憑證標本相比時發現兩者是截然不同的, 這個發現立即引起了高度的關注, 經過細心觀察後可以得出下列結論: 這種採自香港的物種是一種不同於蛇足石杉的石杉屬植物, 特徵與華南石杉極之相近。― 這似乎是繼陳念劬之後在香港發現的華南石杉的可靠紀錄了。 香港產石杉科植物分種檢索表
1. 土生, 植株較長, 成長後下垂, 葉較密集, 孢子葉與營養葉不同型, 孢子囊祗生於枝頂部, 形成與營養葉比較明顯較幼小的囊穗, 下垂形成似馬尾狀 ............... 馬尾杉屬 Phlegmariurus
1. 土生,
植株較矮小, 成長後仍較豎直, 葉較稀疏, 孢子葉與營養葉同型; 而且同樣大小, 孢子囊穗直立, 孢子囊生於枝的各部位中, 整株沒有能育區與不育區之明顯分界
.............. 石杉屬 Huperzia 華南石杉的分類學位置
蕨類植物門
PHYLUM PTERIDOPHYTA
植物體高 15~20厘米(10~15厘米為香港標本的長度), 莖直立, 簇生, 一回至二回分枝, 或者不分枝。葉片深綠色, 狹橢圓形, 急尖頭; 中肋明顯, 具有短柄, 向兩側向上斜展, 葉緣全緣, 主枝葉片長 0.7~ 1.5 厘米(香港), 寬 0.1~0.3厘米(香港), 孢子葉(即能育葉)與營養葉(不育葉)同型, 生於主枝的頂部或和分枝上, 形成不明顯的孢子葉穗, 孢子囊呈黃色, 腎形, 生於孢子葉的腋部。分布於廣東、廣西、江西、貴州和四川。 發現之生境: 九龍半島中部的山脈的中海拔地帶 (為保護有關瀕危植物, 研究者在道義上有責任對於生境區的實際地點之名稱、海拔高度及全球衛星定位坐標值等資料保密, 不便之處, 祈為宥諒!) 數量極稀少, 僅見>10個植株的小群落, 生於隱蔽環境中的岩石旁之泥土中。 本種特徵介乎於石杉屬(Huperzia)與馬尾杉屬(Phlegmariurus)之間, 因此這於本種的分類學位置仍有爭議。[4] 主要參考文獻
本網頁中所有圖片及文本受延陵科學綜合室版權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