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氏鱗始蕨為香港一蕨類植物新紀錄
Lindsaea chienii
Ching
征雲 及 翱鵰,
2006 年
1
月 16
日
誌在論文之前: 何其性之忍耶 ?!
筆者在將完成這篇有關錢氏鱗始蕨的論文時, 聽到野豬家庭被屠殺的一則新聞, 令人憤慨, 頓然感觸良多, 遂決定紀錄下來。
驟然看來, 這是一則與植物扯不上關係的新聞, 但是事件涉及一向自翊保護香港大自然的官方架構 ~ 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
該署不僅宣揚自己是本港自然的維護者, 而且有肩負著作育英才, 自身樹立良好形象的使命。但事實又怎麼樣呢?!
繼數年前在眾目睽睽的情況下, 以極不恰當的捕捉手法, 活生生地勒死一頭赤猄(Muntiacus
sp.) ~ 這是一種不常見的原生的動物, 用官僚用語來說應當是 " 生境己受保護" 才對,
但牠因為跑出馬路, 以間接把牠謀殺了?! 赤猄死後, 爭議泛了一陣子也平靜下來了。 同樣地一種比赤猄更具殺傷力的鱷屬
(Crocodilus) 動物,
這個從外地引入的品種擬被人遺棄於元朗,
由於廣受傳媒關注, 署方似乎因此收斂她那比動物更原始的獸性, 不僅不敢對牠動殺機, 而且更百般遷就, 分別從中外邀請多名專家智捕, 但最終還是由香港人拿下這小傢伙。小鱷被捕後,
署方為表演自己關愛動物的善性, 動員全城市民為小鱷命名, 最終被冠名"貝貝"。嗣後貝貝的起居飲食成為漁護署新聞發佈的最重要焦點之一,
連對牠的安居之所也詳細規劃......, 那彷彿教人相信, 我們的漁護署的確是野生動物庇護者,
這使我們對她忽然肅然起敬。
華南野豬(野豬) ( Sus
scrofa var. chirodonta ) 也是一種香港的原生的動物, 在香港的自然界中有著漫長的生命歷史,
現主要分布在新界的山區及邊陲地域。據報導在野豬時有擾民時背景下, 最近署方因收到有數頭野豬跑出馬路,
他們生怕野豬的出現會影響人車安全 ~ 雖然這是一個良好的出發點, 是無法置疑的! 但是在不加思索下便採取鹵莽且冷血的決定: 聯同警方的大埔野豬狩獵隊進行捕殺。
二零零六年一月十二日黃昏時一干人等掩至野豬躲穴外, 在牠們熟睡的狀態下放槍偷襲, 據聞即場槍殺一頭, 其餘兩頭因走避不及亦先後遇害, 此次行動中共擊斃三頭野豬, 同屬一家庭成員。事發時有漁護署的數名職員及新聞記者在場,
他們詳細的報導可資憑證。 雖然事後狩獵隊的所作所為受到質疑, 槍手也要為自己恃強凌弱的冷血行為辯護,
對事件的描述作了點潤飾, 使之稍合乎人道的的同時, 更指摘同樣是本地重要生物保育機構的類似前科以謀脫身。但是, 又有何用呢?!
這顯然都是對生命的肄意踐踏, 所謂 "保育" 也祗不過是軒冕堂皇的包裝罷了,
有關組織的上層建築最要緊的是保育自己的薪津及優越的社會地位! 所以, 我們祗想要知道的是: 漁護署有關主事者是否涉及辱職
? 果真如此, 這是一群知法者蓄意觸犯保護動植物條例及防止虐待動物條例的事件, 有關當局必須徹查 !
通過此事使我們理解到: 官方的宣傳不少是糖衣毒藥, "金玉其外, 敗髓其中", 感嘆他們除了懂得自圓其說、文過飾非外, 還能做甚麼呢?!
被殺的野豬家庭很可能因饑寒交迫才敢 "明目張膽" 地侵擾人類的領域, 但是策劃及參與屠殺行動的一干人等,
其所作所為縱然可以避開法紀的制裁, 但是這樣的行為無疑是泯滅道德及修養之舉, 如果大家都仿傚他們, 人禽之辯的分界點將變得很模糊。
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 [唐]白居易
2006年1月16日
摘 要
本文確定在香港的九龍半島一山系的谷地中有一種疑是未見於香港的鱗始蕨屬植物的小種群, 經過本室格物研究成員的反覆鑑定,
該蕨種為一種見於廣東、廣西、雲南、台灣及日本的錢氏鱗始蕨
( Lindsaea chienii Ching
), 此種為在此之前未在香港有任何紀錄的蕨類植物。
關鍵詞
九龍半島山系、山谷濕地、鱗始蕨科(Lindsaeaceae)、鱗始蕨屬(Linsaea)、錢氏鱗始蕨 (Lindsaea
chienii Ching): 種名辭源來自中華民國十八年(1929年)任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主任錢天鶴教授(1893~1972)
[7]。
錢氏鱗始蕨的分類學位置
蕨類植物門
PHYLUM PTERIDOPHYTA
●真蕨亞門 SUBPHYLUM: Filicophytina
●薄囊蕨綱 (真蕨綱) Class:
Leptosporangiopsida
●水龍骨目 Order: Polypodiales
●鱗始蕨科
Family: Lindsaeaceae
●鱗始蕨屬 Genus:
Linsaea
●錢氏鱗始蕨
Lindsaea chienii Ching, 1929.
Sinensia I (1929) 4; Ic. Fil. Sinica I (1930) t 19;
傅書遐《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植物門》p.51
(1951);
傅書遐《中國蕨類植物誌屬》fig. 31, P.52 (1954); 秦仁昌、刑公俠《中國植物志》第
2 卷, p.270 (1959).
●長方葉鱗始蕨
Lindsaea chienii Ching ,《福建植物志》第1卷,
fig.51, p.55 (1982).
●Lindsaea tenera var. chienii C.Chr. et Tard.-Bot
Lecornte, Not. Syst. V (1936) 266.
錢氏鱗始蕨( Lindsaea
chienii Ching )的野外生境
生 境: 海拔
> 450 米, 潮濕的谷地,
本區的植株達<20 株。在同生境附近有多種蕨類植物如漢斯鱗蓋蕨(Microlepia
hancei Prantl)、 單葉新月蕨
[Pronephrium simplex (Hance) Holtt.]、石韋
[Pyrrosia lingua (Thunb.) Farw] 及星蕨類
Microsorium sp.等。 以上地區的地理位址及高度值己為全球衛星定位儀
(GPS)紀錄。由於生境區極為隱蔽, 我們不太憂慮其被人破壞, 如果在如此狹窄的生境區過量採氣,
勢必危及此新紀錄的生存機會。我們刻意隱藏其確實地置及具體描述, 目的是避免對錢氏鱗始蕨造成傷害。為了方便闡釋, 我們可以粗略地說:
原生境為九龍半島山脈的地區。
特 徵: 植株15~30厘米, 根狀莖橫走, 密披著紅棕色小型鱗片。
葉近生, 葉柄方形, 長 10 ~ 15厘米或以上, 基部疏披鱗片, 紅棕色, 以上呈草綠色, 柄上有縱溝, 光滑。葉片三角形,
長10 ~ 15厘米, 寬 5~7厘米, 上部為一回羽狀, 近基部有4~6對二回羽狀。羽片草質, 有光澤, 呈具有深裂的扇形(幼葉的葉緣為尖齒形),
基部羽片對生, 以上互生, 葉片頂部漸尖頭; 葉脈二叉分枝, 下部較明顯; 上部僅可見。孢子囊生於較近葉緣處。
本種外形與廣泛分布於香港的團葉鱗始蕨 Lindsaea orbiculata (Lam.) Mett. ex Kuhn,
但前者的羽片為扇形, 無裂片, 且外緣有微細的齒狀, 孢子囊著生於葉緣。
(左) 憑證標本 NSF-F23817 (右)
葉片的特寫
1929年秦仁昌在論文
《在中國廣西發現的一些蕨類植物 Some New Species of Ferns From Kwangsi, China》一文中,
對錢氏鱗始蕨的原文如下:
Lindsaya
(Lindsaea) chienii, n. sp. § Eulindsaya
Rhizome
moderately wide-creeping, oblique-ascending, 1.5 ~ 2 mm thick, thinly covered by
small adpressed subulate ferruginous scales; stipes subcaespitose, slender,
15~26 cm long, grooved above, polished dark chestnut brown, and so as the
rachis, rarely scarcely scaly near the base, otherwise glabrous in all parts.
Fronds oblong-deltoid, 11 ~14 cm long, about 7 cm broad at base, bipinnate, with
a short simple pinnate apex; the basal pinnate much the largest, 5 cm long, 2 cm
broad, pinnate, the upper ones gradually smaller and less compound, subsessile
alternate, erecto-patent, the lower 4~6 pairs pinnate, oblong lanceolate, with
an acuminate pinnatifid apex, secondary rachis castaneus beneath; the pinnules
subsessile, oblique rhomboid with basal ones often suborbicular, cuneate, cut on
the outer and uper margin into few broad short truncate soriferous lobes, entire
and straight on the lower and inner sides, 1 ~ 1.2 cm long, 5 cm broad,
alternate, 5 ~ 6 pairs in the basal pinnate; the terminal pinnate are of same
shape and size; texture thin herbaceous, light green above, paler
below, rather pellucid, midrib distinct only in large pinnules, vein all free,
+/- flabellate, trans-versally linear-oblong, mostly uniting the apices of two
veins, but not uncommon apical on single veins, indusium membranaceous, narrow,
grayish.
In habit this species closely resembles the bipinnate from of L. media
Hooker from Tropical Australia, but differs in more lobed pinnules, discontinued
sori and always free veins.
Hab. Yao-mar Shan, N.Lin Yen, N.W. Kwangsi, on the border of Kweichow,
common on the floor of mixed hardwood forest, about 4800 ft elevation. (R.C.Ching
No. 7184).
The speices is named in honor of Prof. T.H. Chien, the chairman of the Museum
Committee, to whose sympathetic and ever prudential vigilance is largely due the
success of the previous expedition.
|
港產兩種最近似鱗始蕨屬植物之對比
錢氏鱗始蕨(
Lindsaea chienii Ching )現僅有極狹窄之分布, 而團葉鱗始蕨 Lindsaea orbiculata (Lam.) Mett. ex Kuhn
極易發現於郊外陽光較為充沛但濕潤的地方, 本種幼時亦具有與錢氏鱗始蕨相似的特徵: 羽片外緣具深鋸齒, 葉片外形也很相似, 但成長後的團葉鱗始蕨其羽片外緣近全緣或僅具淺鋸齒。團葉鱗始蕨孢子囊呈延續不斷的圓弧形,
而錢氏鱗始蕨的孢子囊則分布於羽片的裂片上, 彼此分離。故此, 判斷幼時的植株往往是不可靠的, 因為數年前格物研究曾將團葉鱗始蕨幼株誤作為其他品種,
後來發覺有誤, 由此可知: 它的幼株形態是變化多端的。
我們特將本港最近似的兩鱗始蕨的憑證標本刊出, 讓讀者以資分別:
(左) 錢氏鱗始蕨 Lindsaea
chienii Ching (右)團葉鱗始蕨 Lindsaea orbiculata (Lam.) Mett. ex Kuhn
(A) 錢氏鱗始蕨 L.
chienii 的羽片具有深裂 (B)團葉鱗始蕨 L. orbiculata
的羽片的外緣近全緣或有淺鋸齒
主要參考文獻
[1]
秦仁昌、刑公俠《中國植物志》第
2 卷, 1959.
[2] 吳兆洪、秦仁昌著《中國蕨類植物科屬誌》
,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1.
[3] 郭城孟著《蕨類圖鑑: 台灣三百多種蕨類生態圖鑑》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1/11.
[4] 傅書遐 編著《中國蕨類植物誌屬》,
科學出版社, 1954.
[5] 傅書遐 編著《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植物門》,
科學出版社, 1951.
[6]
《福建植物志》第1卷,
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2.
[7] 胡宗剛著
《靜生生物調查所史稿》, 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5/10.
[8] R.C.Ching, Some New Species of Ferns From Kwangsi, China,
Sinensia 1 (1): 1-13, 1929.
本網頁中所有圖片及文本受延陵科學綜合室版權保障
All images and text on this page are
copyright protected © Acta Scientrium Ngens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