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

香港細辛 (Asarum hongkongense)

 


 

 

前 言: 獻給祖父

 代醫學家李時珍的巨著《本草綱目》共記載了1832種中藥, 凡52卷, 這部不朽的人類智慧結晶, 成為了現今中醫學的基礎, 不少植物的名稱, 便來自這典籍, 其中一種植物, 在《本草綱目》草部記述如下: 細而味極辛,故名之曰細辛。現今這個共有九十餘組成的屬群(genus)的植物被稱為細辛屬, 西方人亦注意到它的辛辣氣味, 故稱之為"wild ginger(野薑)" 。

鳳凰山巔眺望腳下時有感時詠嘆有詩: 「 緣起緣佚緣未了,  鳳凰峰晚落日遙;  翠心本草郎中羨, 大嶼八角美天嬌。」其中 "翠心本草郎中羨" 就是香港細辛(Asarum hongkongense), 它的葉子恰巧一顆巨大的碧綠翡翠, 是香港的瑰寶; 根據中草藥文籍解釋細辛性溫, 味辛。有發散風寒, 祛風止痛, 溫肺化痰等功效。香港細辛, 顧名思義它和香港有莫大關連, 其實它是首先在香港被發現的物種, 也是香港第一個中草藥的首見紀錄, 故認為是香港中草藥的代表植物, 而且自1990年發表至今未在外其他任何地方發現, 境內亦祗見於大嶼山, 它是香港的獨有物種!

筆者的祖父楫生公(1904-1975)是一位香港中草醫藥學的熱愛者, 在他的遺物中不乏有手抄的藥典、中藥資訊的剪報及藥方等, 一九七五年病逝於香港, 享年七十二歲。 最近我們在被歲月淡忘中舊物找到據稱是他臨終時衣袋中的銀包, 裡面除有拾數元已棄用的舊鈔、唐服領角外, 還發現一張中草藥方, 這可能是他生前最後的研思題目罷了! 他雖不是一位中醫師, 但是他對中草藥學知識求知的真摰是絕對肯定的, 今年正值他逝世三十週年紀念, 孫輩不才, 祗能以這種象徵香港中草藥的植物獻給他, 本專題卷首的 "香港細辛" 題字乃從他手抄的藥書中集字而來, 藉以告慰他在天之靈!


   (左1-4)祖父
留下的墨寶中也闡述了其人生的理念和思想   (右)祖父綜合各藥方的特點及藥理,分門別類地寫成的藥書(部份)

香港細辛自(Asarum hongkongense)1990年被發表以來, 經歷了近十五年, 它不僅沒被發現為誤認種之外, 而且還未在香港境外找到, 如今可以說:它是香港獨有的植物物種。我們認識它始於1997年春節前夕, 由於需要進行其他很多課題的探討, 它的印象正如英國人於7月撤出香港般, 很快被我們淡忘了!

2004年暮春之交, 知道所謂香港蛇菰(Balanophora hongkongensis)的報導曾使我們雀躍非常, 遂展開了近十個月的探索, 於同年十一月下旬發現植株,不幸的是: 它不能經歷一個月的"考驗", "香港蛇菰(Balanophora hongkongensis) "之名字, 在殘酷的"科學審判"中被摘下來, 回復它的原有名稱 ~ 穗花蛇菰(Balanophora laxiflora)。發現這一事實令我們很失望, 這一發現雖廣為傳媒渲染, 也成為某些學術機構爭納功績的對象, 這畢竟是盲目附從的所為。我們在發布這個《香港蛇菰是一誤認種》總文章前, 也曾深思熟慮了一陣子, 如果官方或有關學術機構重發覆水難收報導是困難的, 因而祗會被淡化, 那對香港人以至海外的人是極不公平的事,我們認為真相是普世的價值觀! 最後我們還是選擇發表......

文章伴隨著失望的心境在網上發送的同時, 使我們重記起那種久被忘懷的獨有物種 ~ 香港細辛(Asarum hongkongense), 通過既有的資料作嚮導, 很輕易地在大嶼山的高地中找回它的棲息地, 它雖然分布極為狹窄, 但種群展現著很強的生命力, 這給我們一絲一縷的安慰與憂思: 如果這裡生境被破壞, 此物種的命運便汲汲可危矣!

唯一可行的方法是遷地保育, 經過研究這法是可行的, 但是種群外泄可能衍生另一個學術的問題: 香港細辛(Asarum hongkongense)是否真的是香港獨有? 它與華南一帶的同屬植物有何連續性的演化關係?這一連串的問題相信是值得一切關心這個物種的人沉思的! 最近一個月我們重回舊地觀察, 發現它們生長得很好, 種群生活範圍似在人為協助下被拓展了面積, 無論是官方或民間所為, 這肯定是良性舉動。 我們希望香港細辛(Asarum hongkongense)可以在安寧的處境中繼續生存, 同時本專題之目的乃使更多人(尤其是香港人)更清晰地清識屬於我們的獨有物種; 倘若有一天, 你們或偶爾與它邂逅, 希望大家不要作任何行為去搔擾它, 更不要因它有傳而未實的藥效去採集它, 否則它們將被絕滅, 我們將失去這個奇異的獨有種  !

筆者祖父手書 “家國” 二字


  
李時珍的巨著《本草綱目》,1987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再版,書內刊出李時珍的原著細辛繪圖(左)


 

楔子: 中國與近代植物學

心檐南星 (Arisaema cordatum N.E.Br. 1903, 天南星科 Araceae) ~   香港細辛(Asarum hongkongense)鄰居, 和細辛一般, 天南星亦是重要的中草藥, 該屬在植物分類學上位置也很重要, 這種天南星矮小, 一般高度約20厘米, 最初於大帽山被發現, 至今為僅知分布於香港廣東廣西

三葉天南星 (Arisaema triphyllum)的標本(示花苞), 採集日期: 1896年6月12日, 地點: 美國緬因州美國人早於一百多年前已經很有系統地研究及收集植物物種  (延陵植物標本閣 -特藏標本)

 中國研究草藥歷史己歷數千年, 但一直沒有對植物分類進行系統性研究, 更沒有收集植物標本, 數百年前, 西方人卻開始探索及保存鑑定植物的原始資料, 標本的收集更成為近代植物學的基礎, 用於發表發現論文的標本稱之為模式標本, 是鑑別有關品種的依據 十九世紀末期至二十世紀中葉, 他們紛紛來研究中國原生植物, 且把模式標本帶回他們的國家保存, 其中不乏是中國的特有植物物種, 更甚者, 外國學者和一些甘侍候他們的中國學者合作, 他們把發現的物種帶出境外發表, 此時連中國人都不被知會。在這種情形下, 陳煥鏞教授等學者鑑於外國人收藏了不少中國植物的模式標本, 中國人參閱時反要遠途借閱, 他於1919年學成後回家籌建屬於中國的植物標本館。

戰爭期間, 大量植物葬身於戰火, 僅一部分經香港輾轉運往新加坡躲避戰火, 戰後回流途中也丟失了不久, 如今香港植物標本室收藏的不少模式標本便是其中的少量, 同時西方人研究香港的原生植物, 最終多把主模式標本帶走, 留下的多是等模式標本 (用於發表新種論文的後備標本) 世界各地植物標本室一般喜歡炫耀其模式標本, 但是面對我們的模式或等模式標本, 是否值得反思呢?! 

中國近代植物學的開拓者與奠基者秉志胡先驌錢崇澍教授、陳煥鏞教授以及蕨類學家秦仁昌教授等, 他們為中國植物學軀躬盡粹的精神, 承接我們祖先研究植物的智慧, 譜出了中國現代植物學的新編!


 

 

香港細辛 (Asarum hongkongense)

 

 

當我們第一次認識香港細辛(Asarum hongkongense)時,最初卻把它當成為薯蕷科的參薯(Dioscorea alata L.),原因為發現地點離細辛生境甚遠,更因為樣本不大完整和早已乾化,無疑是人為的無心把玩後棄在路旁所 致,但這種“參薯”的葉上還留有著濃烈的辛味,因此卻使到我們高度關注,並進行進一步研討探究。但這個原始的標本一直也被我們忽略,這個在我們心目中的“模式標本”館藏編號NSF-390,原以為早已遺失,卻在整理舊有標本時在保存的吸水紙堆內尋回,找到後確使到我們有喜出望外之感!當中並不因為本種細辛在香港植物學上的學術地位,是因為本室與香港細辛(Asarum hongkongense)有著一種很特殊的緣份。因此使我深深的喜愛、珍視和著迷......


  
大嶼山蓮花山(766米), 為香港第五高峰  

    

(左)參薯(Dioscorea alata L.) (館藏編號: NSF-022176)(右) 香港細辛(Asarum hongkongense) (館藏編號: NSF-022390)


  香港細辛(Asarum hongkongense)

分類學位置

木蘭植物門 PHYLUM MAGNOLIOPHYTA
       木蘭植物綱 Class Magnoliopsida
            ●木蘭亞綱 Subclass Magnoliidae
                ●馬兜鈴目 Order: Aristolochiales
                    ●馬兜鈴科 Family: Aristochiaceae
                        ●細辛屬 Genus: Asarum
                            ●香港細辛  
Asarum hongkongense S.M. Hwang et T.P. Wong Siu, 1990.

一九九零年《植物分類學報》( 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 )第28卷第五期第 406~408 頁發表了一篇名為《香港細辛屬一新種》的論文, 首次向世人披露香港細辛(Asarum hongkongense)的存在, 它的名字被載入植物名冊之內, 這是香港植物史上不朽的里程碑, 這確實是一個值得紀念的科學發現, 特此我們把原始文章刊出, 以誌其功

 

香港細辛屬一新種


       黃淑美                                                                                   黃蕭德平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 , 廣州510650)                   (香港政府漁農處香港標本室, 香港)

A NEW SPECEES OF ASARUM FROM HONGKONG

HWANG SHU-MEI
( South China Institute of Botany, Academia Sinica, ,Guangzhou 510650 )   

 WONG SIU TAK-PING
( Herbarium, Agriculture & Fishery Department, Hong Kong Government, Hongkong

Abstract   One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Asarum (Aristolochiaceae) is described from Hongkong, i.e. Asarum hongkongense S.M. Hwang et T. P. Wong Siu.
Key words AsarumAsarum hongkongense

關鍵詞 細辛屬 ; 香港細辛

香港細辛   新種 圖 l    Asarum hongkongense S.M. Hwang et T.P. Wong Siu, sp. Nov.
          Affinis A. ichangensi
* C.Y. Cheng et C.S. Yang, sed foliis subcoriaceis petiolisque glabrissimis supra lucidis, perianthii fauce leviter constricta, intus sine annulo membranaceo, tubo intus valde elevato longitudinaliter papillato-rugoso differt.
         Herba perennis, rhizomate elongate, c. 3 mm diam. radicibus paullo carnosis, 2 mm diam. Folia subcoriacea ovato-cordata vel ovata, 6 – 11 cm longa, 5 – 8 cm lata, apice acuta vel apiculata basi profunde cordata, lobis semi-orbiculatis, plus minusve divaricates, 1.5 cm longis, 2 – 3.5cm lata, margine revolute, ciliis basi incrassates vel interdum serrulatis instructa, ultraque facie glabra lucida; nervis basalibus 7, in sicco supra impressis, subtus conspicue elevates; petiolo 12 – 30 cm longo glabro, Cataphylla ovata, c 1 cm longa, 6 cm lata, margine ciliate. Flos solitarius viridipurpureus; pedicello erecto e basi petioli oriundo glabro, 1.5 – 4 cm longo. Perianthim fauce leviter constracta, intus annulo membraceo destitute, tubo late ovoideo vel subgloboso, basi cuneato ectus glabro leviter laevi, intus glabro, valde elevate longitudinaliter papillato-rugosa, limbo patente 3-lobato, lobis late ovatis, c. 1.5 cm longis, c 1.2 cm latis, basi circum orem intus atro-purpureo-verrucosis subtus glabris laevibus. Stamina 12, prope ovarii basin inserta, filamentis antheris brevioribus, antheris 2-locularibus extroris longitudinaliter dehiscentibus; connectivis apice plus minus productis, partibus productis 0.5 mm longis, paullo obtusis. Ovarium fere superum cum stylo 8 mmlongum, stylis 6, erectis, apice leviter 2-lobatis, stigmatibus ovoideis, paullo lateralibus vel subterminalibus. Capsula ignota.

圖1 香港細辛 Asarum hongkonense   1. 植株 plant;  2. 葉片一部分 a part of leaf;   3. 花去花被, 示雌蕊和雄蕊 pistil and stamen, with perianth removed; 4.花被筒的一部分 a part of perianth-tubr;  5.雄蕊 stamen;  6.雌蕊 pistil; 7-8. 花柱和柱頭側面和背面觀 lateral and dorsal views of style and stigma  (休漢平繪)

Hongkong (香港) : Daiyu Shan (大嶼山) ,alt. 500m, in silvis, 1983.02.27. P. Chow (鄒平) s.n.., Herb. Hongk. n.34402 (Typus, HK Isotypus, ,SCBI); ibid. loc.(同地) alt.750m. 1988.04.17 T. Chen  (陳德昭) n.5.
         多年生草本, 根狀莖延長, 直徑約 3mm, 根稍肉質, 直徑約 2mm。葉近革質, 卵狀心形或卵形, 長 6-11cm, 寬 5-8cm, 頂端急尖或具短尖頭, 基部深心形, 裂片半圓形, 多少分開, 長15cm, 寬 2-35cm, 邊緣稍背卷, 密被緣毛, 毛基部稍增粗或有時具細鋸齒, 兩面無毛, 上面光亮; 葉柄無毛, 長12-30cm; 葉脈基出, 7 條 , 乾時上面 凹入, 下面明顯隆起。芽苞葉卵形, 長約 1cm, 寬約 6mm, 具緣毛。花單生, 紫綠色; 花梗直, 從葉柄基部長出, 無毛, 長15-4cm。花被喉部多少縊縮 , 內面無膜環, 筒部闊卵形或近球形, 基部楔形, 外面無毛, 稍平滑, 內面無毛, 具隆起縱向瘤狀皺紋, 檐部開展, 3 裂 , 裂片闊卵形, 長約 15cm, 寬約 1.2cm, 基部近喉部內面具深紫色瘤狀皺紋, 背面無毛, 平滑。雄蕊 12, 著生於子房近基部, 花絲較花藥短, 花藥外向, 2室, 縱裂, 藥隔頂端稍突出, 突出部分長約 0.5mm, 稍鈍。子房近上位, 和花枝共長8mm, 花柱6, 直立, 頂端稍2裂, 柱頭卵形, 稍側生或近頂生。蒴果未見。
         本種與小葉馬蹄香 A. ichangense C.Y. Cheng et C.S.Yang相似, 但區別點在於葉片近革質, 和葉柄均無毛, 上面光亮, 花被喉部稍縊縮, 內面無膜環, 花被筒具隆起縱向瘤狀皺紋。


* 文中的 " ichangensi "應為 " ichangense ",  大嶼山的英文地名應為 Lantau Island 原論文有幾個小註腳, 分別向贈送等模式標本的有關機構道謝; 說明黃蕭德平女士曾任職香港政府漁農署香港標本植物室, 1990年時已退休; 此外還闡明收稿日期為1990年12月11日( 本專題編者識 )

 

 


 

 與香港細辛相似的品種: 原生境區

 A.  一種外形和香港細辛(Asarum hongkongense)極為相似的植物, 其生境幾乎一樣, 但是它們之間毫無親緣關係,然而它的真正身份是菝葜科的肖菝葜(Heterosmilax gaudichaudiana   B.  香港細辛(Asarum hongkongense)的群落

   

 (左) 菝葜(Heterosmilax gaudichaudiana)  (右) 香港細辛(Asarum hongkongense)的蜡葉標本

 

遊園驚夢 - 直把杭州作汴州!

602米山上的嘉道理兄弟紀念亭,亭式構型並蒂相連的,相信是代表嘉道理兄弟二人,亭頂還刻有大衛之星,顯得十分優雅!

2005年春夏之交的時令, 與朋友結伴往嘉道理山觀音山, 緬懷嘉道理(Kadoorie)兄弟對香港自然科學研究的貢獻, 沿途欣賞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的景色, 不失是一年賞心悅目的事。閒談中到了中草藥園及茶園(地圖上標示39號的地點)的入口處栽種有細辛屬植物, 當時覺得:他們對保護植物的意識很強, 至少香港有一種特有細辛都不以之招徠。 接普隨手翻閱了展示牌上的資料, 頓時使同行者大嚇一驚: 這種一眼都看得出不是香港細辛的物種居然被冠予香港細辛的名號, 我們不敢苟同, 以他們對植物學的知識, 這本來是萬不該出現的錯誤, 直到現在, 編者對此仍是不惑不解!


 (左)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的其中一個展示牌 (學名中地名也有紕誤)及 (右) 裁培的 "香港細辛"


 (左) 展示牌上提供香港細辛資料, 而附屬的照片卻是尾花細辛(又稱土細辛)


 (左) 尾花細辛
( Asarum caudigerum )的針筆圖, 引自廣東植物誌第一卷
 
(右)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裁培的 "香港細辛" 葉的特寫, 根據觀察, 它應該是尾花細辛 ( A. caudigerum )

香港細辛(Asarum hongkongense)除了是香港首先發現的植物外,也還是本的特有物種

因為那兒是私人地域, 採集標本是絕對被禁止的, 當時我們祗能為這種細辛仔細拍攝, 用手感受了它的質感。回到植物標本閣以標本及植物誌等佐證材料比對帶回的照片後, 我們發現該園裁培的細辛應該是圓葉細辛(或稱尾花細辛 Asarum caudigerum Hance), 由於沒有帶回標本, 我們不敢確實肯定它的真正身份, 但是有一點絕對可以作結論的是: 這物種不是香港細辛!
和香港細辛極為相似的物種是小葉馬蹄香(又稱宜昌細辛或小葉細辛 Arsaum ichangense C.Y. Cheng et C.S.Yang, 見上節), 尾花細辛和香港細辛的相辛的相異性是很容易分瓣的:

           

  (左) 香港細辛(Asarum hongkongense) (館藏編號: NSF-022390A)   (右) 尾花細辛 ( Asarum caudigerum)的蜡葉標本 (館藏編號: NSF-022036)

香港細辛 Asarum hongkongense 尾花細辛  Asarum caudigerum
   
根狀莖及根: 延長, 根肉質, 較粗。 根狀莖及根:匍匐狀, 根鬚狀, 較幼。
地上莖: 無毛。 地上莖: 著生很多柔毛。
葉片: 近革質, 葉面光亮無毛,一般頂端急尖, 幼葉的邊緣有鋸齒狀微小緣毛, 成長後可能消失。 葉片: 肉質近質厚的紙質, 一般頂端短尖, 葉脈上疏披有白色長柔毛, 葉背的柔毛較小。
花: 三裂鐘形, 花被背面無毛。 花: 三裂鐘形, 頂端急尖而形成長1~2厘米長的線狀尾尖, 花被背面被有柔毛。

 

  C.  剛發育完全的幼葉    D.  突破泥土向上豎立的葉莖   E.  成長的葉片

葉緣的鋸齒狀微毛: (左) 幼葉階段呈絨毛狀, (中及右) 葉片成長後緣毛祗集中葉緣, 老葉的緣毛很稀疏



  F.
 由植株基部的花莖長出的鐘形具三瓣的花朵, 花被表面密布瘤狀物, 各瓣圍成圓形或三角形的花蕊中室, 花瓣隨著生長逐漸增大而花室的開口將收縮:  
1. 花柱   2. 雌蕊及子房   3. 胚珠 -將來受精後會由此發育成種子  4.雄蕊  5. 有縱向坑道的花被筒內壁



馬兜鈴科植物

  

(左)   香港細辛(Asarum hongkongense)植株整體的蜡葉標本 (館藏編號: NSF-022390A)

 (右) 小葉馬蹄香(亦稱 宜昌細辛  Asarum ichangense)的針筆圖 (據《廣東植物志》)

  

(左)細辛的近親-褔氏馬兜鈴 (Aristolochia fordiana Hemsl.), 偶見於本的郊區  (館藏編號: NSF-022040) 

(右) 印度馬兜鈴 (Aristolochia tagala Champ.), 馬兜鈴科 : Aristochiaceae  (館藏編號: NSF-022296) 

 

 (左)局部放大 - 香港細辛(Asarum hongkongense)花朵及葉緣的鋸齒剛毛 (右) 局部放大 -印度馬兜鈴 (Aristolochia tagala Champ.)

關於香港細辛(Asarum hongkongense)的描述大體可參閱上述論文, 根據我們觀察, 這種植物的花期為冬十一月至來年晚二月, 踏入了三月, 其花朵己漸漸凋謝, 祗留下殘存的鐘形花被。這點與有關當局發布介紹香港馬兜鈴科植物單張中關於香港細辛(Asarum hongkongense)花期的描述有不同之研究結果。


 

詩云:

英求仙草慕郎中;
八陣圖裡暗藏龍;
華陀扁鵲來相會;
日落山雲起大東!

 


二零零五年三月十八日



本網頁中所有圖片及文本受延陵科學綜合室版權保障
All images and text on this page are copyright protected  © Acta Scientrium Ngen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