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專題引用的有關名詞解釋可參考下列各相關主題: 1. 延陵地質年代志 Aetas Geologica Ngiana   2.延陵鳥類志 Aves Ngiana

 


 

 

 

序言

"逝去"是指已經滅絕的物種, 滅絕就是世界上再沒有該品種成員存在的狀態。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IUCN)的定義:滅絕指在過去50年內沒有野外紀錄的物種。

現今的鳥類絕大部分雄據天空, 牠們是除翼手目(蝙蝠)以外唯一可以進行動態飛行的物種。一般認為牠們起源於侏羅紀中至末期, 無論是齒顎式的始祖鳥和角質喙式的孔子鳥, 牠們堪稱為鳥類的祖先, 但是由於其結構過於爬行動物化, 在飛行能力的競逐中落敗而滅種 以牠們為藍本而較進化的其他鳥類族群卻順行晉身白堊紀中期, 繼續繁衍

六千五百萬年前, 由於地球環境急劇的改變, 發生了自然歷史上極大規模的生物大滅絕, 恐龍全部滅絕, 多種中生代鳥類亦難倖免, 殘存的鳥群渡過了白堊紀傾覆所帶來的生活困境, 繼續在第三紀生活, 鳥類見證了人類的出現。

人類孕育文明的代價, 是要在其他生物手中爭奪在自然界中的霸權, 不少鳥類物種在自然淘汰的惡戰中佔了上風而被保存下來, 但是, 到了人類出現時便再不能再有這麼幸運了, 恐鳥, 象鳥及渡渡鳥等的悲慘下埸, 正揭示了人類發現了自已的文明, 卻剝奪了鳥類在自然界的生存權;  環境污染及開拓屬土, 野生動物承受了死於非命或無家可歸的惡果;  人類的戰爭, 不僅肄無忌憚地自我毀滅,  他們對自然界的破壞更是無法估量 。

近年來鳥類滅絕的速度越來越快, 作為這個地球的霸主的人類, 應覆行甚麼責任和義務呢?!

本專題目的是要透過數種分別為自然淘汰及被人類滅絕的鳥種, 希望喚起人們對鳥類的關注 -- 相信無人願意接受沒有小鳥的天空吧!

 

                                                                                                                                                                    延陵自然歷史博物館


 

始祖鳥的發現

  

始祖鳥 ( Archaeopteryx lithographica )

在現今古生物學,被定義為最古老的鳥類,只有始祖鳥,始祖鳥具有強烈的爬行類結構模式,化石發現於1861年的巴伐利亞索倫托佛的晚侏羅紀地層中(距今約15200萬年前),人們在發掘石灰岩片時無意地發現牠的標,但標本只是一根近68亳米的羽毛化石、羽軸、羽枝和小羽枝都十分清楚,化石由古生物學邁耶(H. von Meyer)進行研究,他認為化石是屬於鳥類的羽毛,並為化石定為`印石板始祖鳥`( Archaeopteryx lithographica)`Archaeopteryx`一詞意為`遠古的翅膀`,不久近乎整體的化石骨骼標本發現,雖然化石標本並不完整,頭骨大部已經缺失,翅膀手爪零碎不清,鳥體骨骼零亂不堪,研究價值並非太高,但吸引了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鳥類學家,理察.奧雲爵士(Richard Owen)的高度關注,奧雲爵士是頂尖的古生物學家、解剖學家,`恐怖蜥蜴``Dinosaur`一詞便是他創造出來的。  

 

理察.奧雲 (Richard Owen,1804~1892 )                       始祖烏的意想模型

 始祖鳥研究者的晚境,大概是理想主義者的不幸!由於無法支附高昂醫藥費用,只好以始祖鳥化石標本作為償還,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人員曾多次前往國,向那位擁有始祖鳥化石的醫生多次議價,事件亦使國古生物界引起很大回嚮,國古生物學家要求德皇威廉一世購下,以防國寶流入國,但皇未有理會,古生物學家們只好另想辨法,要求國會盼禁制出境令,但法例在生效前,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便以1700英磅代價把化石運往英國,這個價錢相等於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三年資出總和,國只是自鳴得意了16年,在第一塊標本的發現地不到10公里,發現了一塊近乎完整的化石標本,也是現今視為典型的化石標本,國自然歷史博物館16年前購下的化石標本,根本無法相比!  

                 

始祖鳥的化石複製版 (左)柏林標本 (右) 埃希史得特標本 (館藏編號: NGB-78 ref1,  NGB-78 ref2 )

 始祖鳥大小與現生鳥類的鴿子差不多,身體披有羽毛,與現生鳥類或許相同,但骨骼結構有相當的分別,具有牙齒翼肢上還長有帶爪的翼指,尾綜骨還未形成,而長有長尾巴,牠與獸腳亞目的細顎龍相近,但又具有鳥類的叉骨,人們估計牠的飛行並不太好,以海岸擱淺的小魚、蠕蟲、菊石為生,由於並未形成龍骨突,胸骨不發達,難於遠程飛行,又或者可能不會飛行!這類型特殊結構的古鳥類,古生物學家稱牠們為`蜥鳥`,始祖鳥一直被認為鳥類的祖先,又或者是最古老鳥類族群一個旁支物種,由獸腳類演化成始祖鳥分支而成,也可以把牠歸入為恐龍。

 究境甚麼才是鳥呢? 在現生鳥類而言,需具備以下特徵,一.有羽毛,二.具有叉骨,三.骨盆上恥骨向後伸長,四.足上需有四趾,五.尾椎數量不超過25(這一點對於古鳥而言),另外前肢可以平垂身體兩側,蹠骨有不同程度的愈合,頭骨骨的一些骨片消失,最典型的變化為眶後骨的消失或節縫消失。而始祖鳥也有著鳥類的特徵,如腰帶骨上的恥骨向後伸長,鎖骨愈合成叉骨,第一、第二掌骨還未愈合,第三掌骨便已經愈合,若然掌骨全都愈合,翼爪退化,則形成今日現生鳥類的翅膀,從比較解剖學的分析表明,始祖鳥已經具備鳥類的主要條件,雖然仍有不少爬行類動物的特徵,但已經可以稱牠為近乎`真正`的鳥類。

始祖鳥頭部結構 (據埃希史得特標本 )

 鳥類飛行演化在現今有兩種主要的看法,一.起源於小型獸腳類恐龍,飛行源於地棲急走奔馳,二.起源於槽齒類,飛行源於樹間點對點滑翔,古生物學家們的意見不一,至今仍在爭論不休! 也有一些所謂古生物學家,強稱本屬細顎龍類的中華龍鳥(Sinosauropteryx)為鳥類祖先,姑勿誰是與否,鳥類起源之迷,根本沒可能這樣簡單地為它下定論,或許是科學界懸案中的不解之迷!``始祖鳥之父``邁耶(Meyer)的研究報告,一百五十多年後仍堅於盤石,不得不向這位偉大的古生物學家,作出最崇高的敬意!


 

本室孔子鳥化石標本標誌

 

孔子鳥(Confuciusornis sanctus)  

   

 西方的科學雜誌刊登的孔子鳥復原圖

始祖鳥滅絕於一億五千萬年前,在牠的滅絕後,究境有那些種類的鳥類`來承先啟後地延續下去呢?這可以說是另一個不解之迷,古生物的領域上只好`見步行步`,因為這個`缺失的環節`,實在太多和不能統計,在現今而言,就只有國白堊紀早期的孔子(Confuciusornis)能夠彌補始祖鳥成為中生代最重要的陸棲鳥類,也是鳥類進化中重要的過渡環節。打破了始祖鳥獨霸亞綱!

 孔子鳥發現於遼寧北票義縣園鎮1993年由農民楊雨山發現,其後化石收藏家張和在同一地點,發現前肢和鳥頭骨化石,經由古生物學侯連海教授研究後發現,鳥體化石標本具有始祖鳥的特徵,與國發現的現生鳥類差異很大,標本雖然並不完整,但結構應屬於鳥類型,也就是說,牠是繼1861年的同類型的另一發現,也是國鳥類學上的重大發現,為了紀念這次具影響力的科學發現,侯連海將牠定名聖賢孔子鳥(Confuciusornis sanctus),以獻給國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丘,以他的尊號孔子作為中文定名,拉丁文學名,則以英文名稱拉丁化而成,另一研究者還有古鳥學者周忠和

 

侯連海教授定名孔子鳥化石的原始標本

 

 

 

                                                      孔子鳥雄鳥 (館藏編號: NGB-81z)

 孔子鳥的結構是平凡而奇特,牠並沒有始祖鳥似的牙齒,也沒有長的毛巴,怎樣看來都似頭大烏鴉,化石標本沒有始祖鳥化石這樣具藝術美感,石板為灰黑色的石灰岩,雖然並不具美感,但比始祖鳥化石為寫實,鳥體平敞在石灰岩之上,出土多為薄層易斷而需要底板加工,在骨結構上,與始祖鳥相似的地方有,一.肱骨較尺骨為長,二.腰帶骨、腕骨並不愈合。孔子鳥化石前肢保留翼爪,第一、第三指爪很大,第二手指爪(中指爪)則很細小,指腕掌骨並未愈合,身體具有叉骨,肱骨近端具有氣孔,頭骨牙齒退化成角質大喙,腦顱小、眼眶大,尾骨演化為尾短小的綜骨,羽毛更為發達,有的化石標本表明雄性孔子鳥尾部還有兩片很長的翎羽,作為裝飾求偶之用,實在使人驚嘆不!另外牠的胸骨並未形成現生鳥類的龍骨突,是現今鳥類學史上,出現最早期且具有鳥喙的最古老鳥類。我們無法知道孔子鳥是怎樣滅絕的,但從保存牠的火山石灰泥板推斷,大概是被火山爆火而使總群完全滅絕,孔子鳥的發現是廿世紀鳥類史的重大貢獻,值得鳥學界留作美談

孔子鳥為最原始的有喙鳥類 : 雄鳥頭部特寫 (NGB-81z)

孔子鳥具有擅長飛行的羽毛 (NGB-81,雌鳥)

(左)始祖鳥 (中) 孔子鳥 (右) 渡鴉的前肢骨骼結構

 

       

(左)孔子鳥的骨骼復原圖  延陵科學綜合室1998年7月 (右) 骨骼復原圖 From Martin et al.1998

研究孔子鳥製成的復原圖  (延陵科學綜合室1998年7月)


黃昏鳥(Hesperornis regalis)

黃昏鳥的頸椎化石標本 (館藏編號: NGB-79)

出現於白堊紀晚期,距今有七千萬年前, 頜部仍帶齒狀結構的原始鳥類,因此被稱為齒頜鳥類(Odontognathae),推測其外型與習性和現今的北極潛鳥有些相似,但與所有現代鳥類沒任何親緣關係。體長約200厘米,腳特大呈槳形,翅膀很小,胸骨扁平, 沒有現生鳥的龍骨突結構。由於結構特殊,被認為繼蜥鳥亞網之後,還存留始祖鳥、孔子鳥的原始特徵,也是蜥鳥時代的最後鳥種,從現代鳥類的角度而言: 牠們的體形可算是非常巨大,共有1713種,曾經生活於北美大陸。由十九世紀著名國恐龍學家馬殊(Marsh)定名,古生學家認為鳥類發展到這個階段時,形成輻射似的進化模式,黃昏鳥選擇了如現今的海洋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的相似的生活環境,就如今日南極企鵝一樣,其海洋性更超出企鵝的生境,黃昏鳥於白堊紀末期完全滅絕, 魚鳥 - 這種齒頜鳥也在新生代的到臨前夕宣告絕種 。其後芸芸眾類新生代鳥種的出現, 使鳥類的進化步入了全新的一章, 開始正式進入今鳥亞綱的現生鳥類黃金時代!

現生鳥的骨骼: (左)今顎總目 (右) 古顎總目


象鳥( Aepyornis maximus )

象鳥卵殼的碎片 (館藏編號: NGB-78)

象鳥生存在更新世至全新世馬達加斯加島上,是已經滅絕的巨型不飛鳥,估計牠體高約3米,體重達450公斤,為現時所知道地球史上最巨大的鳥類,其鳥蛋直徑為33喱米X24喱米,是世上個體最大的鳥卵,據文獻記載,象鳥的外型與現今的非洲鴕鳥、澳洲的鶴鴕十分相似,只是鳥體更為巨大,這種巨鳥被當地的土著大量捕殺作為食用,於人類對生物科學探索之前,於1650年左右,象鳥在人類捕獵下慘被滅絕,是鳥類史使上的無法估量的巨大損失,也生物學上的憾事!若然說鳥類是因進化而滅絕,那正是物競天擇的必然,但斷送在人類手上那便不能接受的事,屬鴿形目的渡渡鳥,在十七世紀也因人類捕食而走上滅絕之路,廿世紀初有如蝗蟲蓋天似的旅鴿,在數十年間受農藥影響、人為獵殺,亦難逃走上滅種的厄運,這並不是冰山一角的事,不要再讓廿一世紀的生態及生物滅種危機,不斷延續下去,珍惜和愛惜現存的各種生物,因為逝去的永遠不會再回來

懷俄明古雉 (Gallinuloides wyomingensis Eastman): 一種類似現生雉類的鳥類, 其分類學位置現仍未明(館藏編號: NGB-80)


己滅絕的現代鳥類

(參自 Guy Mountfort et al., 1988)

Family  (學名) Species (Scientific name) 滅絕日期 Date extincted 產 地 Locality
而鳥 苗鳥 而鳥 苗鳥   (Dromaius diemenianus) 1803 澳洲凱加羅島
象鳥科 象鳥 (Aepyornis maximus) 1650 馬達加斯加
鷿鷈科 巨鷿鷈 (Podilymbus gigas) 1980 危地馬拉
哥倫比亞鷿鷈 (Podiceps andinus) 1977 哥倫比亞
恐鳥科 大恐鳥 (Dinornis torosus) 1670 新西蘭
小恐鳥 (Eurapteryx gravis) 1640 新西蘭
南島恐鳥 (Megalapteryx didinus) ca.1785 新西蘭
海燕科 瓜島叉尾海燕 (Oceanodroma macrodactyla) 1912 墨西哥
鸕鶿科 眼鏡鸕鶿 (Phalacrocorax perspicillatus ) 1982 白令島
睘鳥 留尼汪睘鳥 (Borbonibis latipes) 1773 留尼汪
鷺科 新西蘭小麻鳽 (Lxobrychus novaezelandiae) 1900 新西蘭
毛里求斯夜鷺 (Nycticorax muritianus) ~ 1700 毛里求斯
羅德里格斯夜鷺 (Nycticorax megacephalus) 1761 毛里求斯
鴨科 查塔娒島天鵝 (Cygnus summerensis) 1590~1690 新西蘭
毛里求斯雁 (Alopochen mauritianus) 1698 毛里求斯
毛里求斯鴨 (Anas theodori) 1696 毛里求斯,留尼汪
拉多拉多鴨 (Camptorhynchus labradorius) 1875 加拿大, 美國
粉頭鴨 (Rhodonessa caryophyllacea) 1935 印度, 緬甸
奧克蘭島秋沙鴨 (Mergus australis) 1905 新西蘭
隼科 瓜島長腳隼 (Polyborus lutosus) 1900 墨西哥
雉科 新西蘭鶉 (Coturnix novaezelandiae) 1875 新西蘭
  高山鶉 (Ophrysia superciliosa) 1868 印度
秧雞科 威克島秧雞 (Rallus wakensis) 1945 威克島(美國)
查塔娒島斑秧雞 (Rallus dieffenbanchii) 1840 新西蘭
查塔娒島秧雞 (Rallus modestus) 1900 新西蘭
阿森遜秧雞 (Atlantisia elpenor) 1656 阿森遜島(美國)
新喀里多尼亞秧雞 (Tricholimnas lafresnayanus) 1904 法國
來桑秧雞 (Porzanula palmeri) 1944 夏威夷群島(美國)
夏威夷秧雞 (Porzana sandwichensis) 1884 夏威夷群島(美國)
科斯瑞秧雞 (Aphanolimnas monasa) 1827 加羅林群島
特瑞斯坦水雞 (Gallinula nesiotis) 1875~1900 英國
薩摩亞水雞 (Gallinula pacifica) 1908 薩摩亞群島
羅德豪紫水雞 (Porphyrio albus) 1834 澳洲
紅秧雞 (Aphanapteryx bonasia) 1693 毛里求斯
羅德里格斯秧雞 (Aphanapteryx leguati) 1761 毛里求斯
蠣鷸科 馬斯卡林瓣蹼鷸 (Fulica newtoni) 1693 毛里求斯
加那利黑蠣鷸 (Haematopus meadewaldoi) 1913 加那利群島
鷸科 塔希提磯鷸 (Prosobonia leucoptera) 1773 社賽特群島
海雀科 大海雀 (Alca impennis) 1844 加拿大, 冰島
孤鴿科 渡渡鳥 (Raphus cucullatus) 1665 毛里求斯
留尼汪渡渡鳥 (Ornithaptera solitara) 1710~1715 法國
羅德里格斯孤鴿 (Pezophaps solitarius) 1765 毛里求斯
鳩鴿科 竺原雜色林鴿 (Columba versicolor) 1889 日本
琉球銀斑黑鴿 (Columba jouyi) 1936 日本
旅鴿 (Ectopistes migratorius) 1914 美國
冕鴿 (Microgoura meeki) 1904 所羅門群島
赤髭果鳩 (Ptilinopus mercierii) 1922 法國
霍林德斯綠鳩 (Alectroenas nitidissima) 1835 毛里求斯
羅德里格斯綠鳩 (Alectroenas rodericana) 1726 毛里求斯
鸚鵡科 新喀里吸蜜鸚鵡 (Charmosyna diadema) 1860 法國
諾福克島啄羊鸚鵡 (Nestor productus) 1851 澳洲
黑額鸚鵡 (Cyanoramphus zealandicus) 1844 社賽特群島
瑞俄特鸚鵡 (Cyanoramphus ulittanus) 1773 社賽特群島
毛里求斯鸚鵡 (Lophopsittacus mauritianus ) 1680 毛里求斯
毛里求斯灰鸚鵡 (Lophopsittacus bensoni) 1765 毛里求斯
羅德里格斯鸚鵡 (Necropsittacus rodericanus) 1761 毛里求斯
馬斯卡林鸚鵡 (Mascarinus mascarinus) 1834 留尼汪
塞舌爾亞歷山大鸚鵡 (Psittacula wardi) 1870 塞舌爾
羅德里格斯環頸鸚鵡 (Psittacula exsul) 1876 毛里求斯
灰綠金剛鸚鵡 (Anodorhynchus glaucus) 1955 巴西, 烏拉圭
古巴紅鸚鵡 (Ara tricolor) 1885 古巴
卡羅來納鸚鵡 (Conurposis carolinensis) 1914 美國
杜鵑科 食蝸牛馬島鵑 (Coua delalandei) 1930 馬達加斯加
鴟鴞科 羅德里格斯小鴞 (Athene murivora) 1726 毛里求斯
  笑鴞 (Sceloglaux albifacies) 1910 新西蘭
裸鼻鴟科 新喀里裸鼻鴟 (Aegotheles savesi) 1880 新喀里
夜鷹科 小帕拉夜鷹 (Siphonorhis americanus) 1859 牙買加
翠鳥科 琉球翡翠 (Halcyon miyakoensis) 1841 日本
刺鷯科 新西蘭灌藤叢異鷯 (Xenicis lonqipes) 1972 新西蘭
鄞萬芬島異鷯 (Xenicis lyalli) 1874 新西蘭
鶲科, 鶇亞科 啟利氏地鶇 (Zoothera terrestris) 1828 日本
大開曼鶇 (Turdus ravidus) 1938 美國
鶲科, 鶯亞科 來桑葦鶯 (Acrocephallus familiaris) 1912~1923 夏威夷(美國)
鶲科, 厚頭嘯鶲亞科 新西蘭鶇 (Dicaeum quardracolor) 1906 新西蘭
啄花鳥科 四色啄花鳥 (Turnagra capensis) 1963 新西蘭
鏽眼鳥科 羅德豪繡鳥 (Zosterops strenua) 1928 澳洲
吸蜜鳥科 奧阿胡吸蜜鳥 (Moho noblis) 1837 夏威夷(美國)
夏威夷吸蜜鳥 (Moho noiblis) 1934 夏威夷(美國)
鬃吸蜜鳥 (Chaetoptila angustilpluma) 1860 夏威夷(美國)
管舌鳥科 卡克威西管舌鳥 (Paroreomyza flammea) 1963 夏威夷(美國)
大顎雀 (Hemignathus sagittirostris) 1900 夏威夷(美國)
大管鴰 (Rhodacanthis palmeri) 1896 夏威夷(美國)
小管鴰 (Rhodacanthis flaviceps) 1981 夏威夷(美國)
科納松雀 (Chloridops kona) 1894 夏威夷(美國)
Cirdops anna 1892 夏威夷(美國)
夏威夷監督吸蜜鳥 (Drepanis pacifica) 1899 夏威夷(美國)
黑監督吸蜜鳥 (Drepanis funerea) 1907 夏威夷(美國)
巫鳥 湯森德斯皮扎克雀 (Spia atownensendi) 1833 美國
擬黃鸝科 細嘴擬八哥 (Quiscalus palustris) 1910 墨西哥
雀科 竺原蜡咀雀 (Chaunoproctus ferreorostris) 1890 日本
椋鳥科 暗色輝椋鳥 (Aplonis pelzelni ) 1956 加羅多群島
庫賽埃島輝椋鳥 (Aplonis corvina) 1828 加羅多群島
奇輝椋鳥 (Aplonis mavornata) 1774 加羅多群島
綠頭輝椋鳥 (Aplonis fusca) 1925 澳洲
羅德里格斯椋鳥 (Fregilupus varius) 1726 毛里求斯
留尼汪椋鳥 (Necrospar rodericanus) 1850~1860 法國
垂耳鴨科 兼嘴垂耳鴨 (Heteralocha acutirostris) 1907 新西蘭

 

大緋胸鸚鵡 Psittacula derbiana   Stephena

後記

 鳥類是一種使人驚嘆的生物,現生鳥類合共二十七目九千多種,其中一千零二十九種被定為瀕危,熱帶雨林正不斷地減少,即使還未定義為瀕危的鳥類,也續漸走向瀕危的行列,在鳥類的進化歷史上,物種與物種的滅絕,是以千百萬年作為單位計算,人類自工業革命以來,鳥類滅絕的危機就到了很可怕的境地,若然這樣下去 鳥類將會退出歷史舞台,就好像始祖鳥和孔子鳥一樣,我們只能從化石方面來作出合理推斷,就算是更為準確的研究 也只是學術上的探討,和小圈子的認知而矣!筆者自一九九五年對鳥類進行研究,凡九十多種,對死於自然的鳥種進行解剖研究和標本製作,目的是將牠們的「生命」留下,使其成為不朽的身軀,讓我們的下一代也能看見牠們,同時更希望我們下一代所看到的,是鳥類世代繁衍延續下來的真正生命,這也是筆者深深的祝願!

 

 

延陵科學綜合室.格物研究



本網頁中所有圖片及文本受延陵科學綜合室版權保障
All images and text on this page are copyright protected  © Acta Scientrium Ngen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