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本專題引用的有關名詞解釋可參考下列各相關主題: 1. 延陵地質年代志 Aetas Geologica Ngiana 2.延陵鳥類志 Aves Ngiana
序言 "逝去"是指已經滅絕的物種, 滅絕就是世界上再沒有該品種成員存在的狀態。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IUCN)的定義:滅絕指在過去50年內沒有野外紀錄的物種。 現今的鳥類絕大部分雄據天空,
牠們是除翼手目(蝙蝠)以外唯一可以進行動態飛行的物種。一般認為牠們起源於侏羅紀中至末期,
無論是齒顎式的始祖鳥和角質喙式的孔子鳥,
牠們堪稱為鳥類的祖先, 但是由於其結構過於爬行動物化,
在飛行能力的競逐中落敗而滅種。 六千五百萬年前, 由於地球環境急劇的改變, 發生了自然歷史上極大規模的生物大滅絕, 恐龍全部滅絕, 多種中生代鳥類亦難倖免, 殘存的鳥群渡過了白堊紀傾覆所帶來的生活困境, 繼續在第三紀生活, 鳥類見證了人類的出現。 人類孕育文明的代價, 是要在其他生物手中爭奪在自然界中的霸權, 不少鳥類物種在自然淘汰的惡戰中佔了上風而被保存下來, 但是, 到了人類出現時便再不能再有這麼幸運了, 恐鳥, 象鳥及渡渡鳥等的悲慘下埸, 正揭示了人類發現了自已的文明, 卻剝奪了鳥類在自然界的生存權; 環境污染及開拓屬土, 野生動物承受了死於非命或無家可歸的惡果; 人類的戰爭, 不僅肄無忌憚地自我毀滅, 他們對自然界的破壞更是無法估量 。 近年來鳥類滅絕的速度越來越快, 作為這個地球的霸主的人類, 應覆行甚麼責任和義務呢?! 本專題目的是要透過數種分別為自然淘汰及被人類滅絕的鳥種, 希望喚起人們對鳥類的關注 -- 相信無人願意接受沒有小鳥的天空吧!
延陵自然歷史博物館
始祖鳥的發現
始祖鳥
( Archaeopteryx lithographica ) 在現今古生物學上,被定義為最古老的鳥類,只有始祖鳥,始祖鳥具有強烈的爬行類結構模式,化石發現於1861年的德國巴伐利亞索倫托佛的晚侏羅紀地層中(距今約1億5200萬年前),人們在發掘石灰岩片時無意地發現牠的標本,但標本只是一根近68亳米的羽毛化石、羽軸、羽枝和小羽枝都十分清楚,化石由德國古生物學家邁耶(H. von Meyer)進行研究,他認為化石是屬於鳥類的羽毛,並為化石定為`印石板始祖鳥`(
Archaeopteryx lithographica),`Archaeopteryx`一詞意為`遠古的翅膀`,不久近乎整體的化石骨骼標本被發現,雖然化石標本並不完整,頭骨大部已經缺失,翅膀手爪零碎不清,鳥體骨骼零亂不堪,研究價值並非太高,但吸引了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鳥類學家,理察.奧雲爵士(Richard
Owen)的高度關注,奧雲爵士是頂尖的古生物學家、解剖學家,`恐怖蜥蜴``Dinosaur`一詞便是他創造出來的。
理察.奧雲 (Richard Owen,1804~1892 ) 始祖烏的意想模型 始祖鳥研究者的晚境,大概是理想主義者的不幸!由於無法支附高昂醫藥費用,只好以始祖鳥化石標本作為償還,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人員曾多次前往德國,向那位擁有始祖鳥化石的醫生多次議價,事件亦使德國古生物界引起很大回嚮,德國古生物學家要求德皇威廉一世購下,以防國寶流入英國,但德皇未有理會,古生物學家們只好另想辨法,要求國會盼下禁制出境令,但法例在生效前,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便以1700英磅代價把化石運往英國,這個價錢相等於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三年資出總和,英國只是自鳴得意了16年,在第一塊標本的發現地不到10公里,發現了一塊近乎完整的化石標本,也是被現今視為典型的化石標本,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16年前購下的化石標本,根本無法相比!
始祖鳥的化石複製版 (左)柏林標本 (右) 埃希史得特標本 (館藏編號: NGB-78 ref1, NGB-78 ref2 ) 始祖鳥大小與現生鳥類的鴿子差不多,身體披有羽毛,與現生鳥類或許相同,但骨骼結構有相當的分別,具有牙齒,翼肢上還長有帶爪的翼指,尾綜骨還未形成,而長有長尾巴,牠與獸腳亞目的細顎龍相近,但又具有鳥類的叉骨,人們估計牠的飛行並不太好,以海岸擱淺的小魚、蠕蟲、菊石為生,由於並未形成龍骨突,胸骨不發達,難於遠程飛行,又或者可能不會飛行!這類型特殊結構的古鳥類,古生物學家稱牠們為`蜥鳥`,始祖鳥一直被認為是鳥類的祖先,又或者是最古老鳥類族群的一個旁支物種,由獸腳類演化成始祖鳥分支而成,也可以把牠歸入為恐龍。 究境甚麼才是鳥呢? 在現生鳥類而言,需具備以下特徵,一.有羽毛,二.具有叉骨,三.骨盆上恥骨向後伸長,四.足上需有四趾,五.尾椎數量不超過25個(這一點對於古鳥而言),另外前肢可以平垂身體兩側,蹠骨有不同程度的愈合,頭骨骨的一些骨片消失,最典型的變化為眶後骨的消失或節縫消失。而始祖鳥也有著鳥類的特徵,如腰帶骨上的恥骨向後伸長,鎖骨愈合成叉骨,第一、第二掌骨還未愈合,第三掌骨便已經愈合,若然掌骨全都愈合,翼爪退化,則形成今日現生鳥類的翅膀,從比較解剖學的分析表明,始祖鳥已經具備鳥類的主要條件,雖然仍有不少爬行類動物的特徵,但已經可以稱牠為近乎`真正`的鳥類。 始祖鳥頭部結構 (據埃希史得特標本 ) 鳥類飛行演化在現今有兩種主要的看法,一.起源於小型獸腳類恐龍,飛行源於地棲急走奔馳,二.起源於槽齒類,飛行源於樹間點對點滑翔,古生物學家們的意見不一,至今仍在爭論不休! 也有一些所謂古生物學家,強稱本屬細顎龍類的中華龍鳥(Sinosauropteryx)為鳥類祖先,姑勿誰是與否,鳥類起源之迷,根本沒可能這樣簡單地為它下定論,或許是科學界懸案中的不解之迷!``始祖鳥之父``邁耶(Meyer)的研究報告,一百五十多年後仍堅於盤石,不得不向這位偉大的古生物學家,作出最崇高的敬意!
本室孔子鳥化石標本的標誌
孔子鳥(Confuciusornis sanctus)
西方的科學雜誌刊登的孔子鳥復原圖 始祖鳥滅絕於一億五千萬年前,在牠的滅絕後,究境有那些種類的鳥類`來承先啟後地延續下去呢?這可以說是另一個不解之迷,古生物的領域上只好`見步行步`,因為這個`缺失的環節`,實在太多和不能統計,在現今而言,就只有中國白堊紀早期的孔子鳥(Confuciusornis)能夠彌補始祖鳥成為中生代最重要的陸棲鳥類,也是鳥類進化中重要的過渡環節。打破了始祖鳥獨霸蜥鳥亞綱地的地位! 孔子鳥發現於中國遼寧省北票市義縣上園鎮,1993年由農民楊雨山發現,其後化石收藏家張和在同一地點,發現前肢和鳥頭骨化石,經由中國古生物學家侯連海教授研究後發現,鳥體化石標本具有始祖鳥的特徵,與中國發現的現生鳥類差異很大,標本雖然並不完整,但結構應屬於蜥鳥類型,也就是說,牠是繼1861年的同類型的另一發現,也是中國鳥類學上的重大發現,為了紀念這次具影響力的科學發現,侯連海將牠定名為聖賢孔子鳥(Confuciusornis sanctus),以獻給中國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丘,以他的尊號孔子作為中文定名,拉丁文學名,則以英文名稱拉丁化而成,另一研究者還有古鳥學者周忠和。
侯連海教授定名孔子鳥化石的原始標本
孔子鳥雄鳥 (館藏編號: NGB-81z) 孔子鳥的結構是平凡而奇特,牠並沒有始祖鳥似的牙齒,也沒有長的毛巴,怎樣看來都似頭大烏鴉,化石標本沒有始祖鳥化石這樣具藝術美感,石板為灰黑色的石灰岩,雖然並不具美感,但比始祖鳥化石為寫實,鳥體平敞在石灰岩之上,出土多為薄層易斷而需要底板加工,在骨骼結構上,與始祖鳥相似的地方有,一.肱骨較尺骨為長,二.腰帶骨、腕骨並不愈合。孔子鳥化石前肢保留翼爪,第一、第三指爪很大,第二手指爪(中指爪)則很細小,指腕掌骨並未愈合,身體具有叉骨,肱骨近端具有氣孔,頭骨牙齒退化成角質大喙,腦顱小、眼眶大,尾骨演化為尾短小的綜骨,羽毛更為發達,有的化石標本表明雄性孔子鳥尾部還有兩片很長的翎羽,作為裝飾求偶之用,實在使人驚嘆不已!另外牠的胸骨並未形成現生鳥類的龍骨突,是現今鳥類學史上,出現最早期且具有鳥喙的最古老鳥類。我們無法知道孔子鳥是怎樣滅絕的,但從保存牠的火山石灰泥板推斷,大概是被火山爆火而使總群完全滅絕,孔子鳥的發現是廿世紀鳥類史的重大貢獻,值得鳥學界留作美談! 孔子鳥為最原始的有喙鳥類 : 雄鳥頭部特寫 (NGB-81z) 孔子鳥具有擅長飛行的羽毛 (NGB-81,雌鳥) (左)始祖鳥 (中) 孔子鳥 (右) 渡鴉的前肢骨骼結構
(左)孔子鳥的骨骼復原圖 延陵科學綜合室1998年7月 (右) 骨骼復原圖 From Martin et al.1998 研究孔子鳥製成的復原圖 (延陵科學綜合室1998年7月) 黃昏鳥(Hesperornis regalis)
黃昏鳥的頸椎化石標本 (館藏編號: NGB-79) 出現於白堊紀晚期,距今有七千萬年前, 頜部仍帶齒狀結構的原始鳥類,因此被稱為齒頜鳥類(Odontognathae),推測其外型與習性和現今的北極潛鳥有些相似,但與所有現代鳥類沒任何親緣關係。體長約200厘米,腳特大呈槳形,翅膀很小,胸骨扁平, 沒有現生鳥的龍骨突結構。由於結構特殊,被認為繼蜥鳥亞網之後,還存留始祖鳥、孔子鳥的原始特徵,也是蜥鳥時代的最後鳥種,從現代鳥類的角度而言: 牠們的體形可算是非常巨大,共有1科7屬13種,曾經生活於北美大陸。由十九世紀著名美國恐龍學家馬殊(Marsh)定名,古生學家認為鳥類發展到這個階段時,形成輻射似的進化模式,黃昏鳥選擇了如現今的海洋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的相似的生活環境,就如今日南極企鵝一樣,其海洋性更超出企鵝的生境,黃昏鳥於白堊紀末期完全滅絕, 魚鳥 - 這種齒頜鳥也在新生代的到臨前夕宣告絕種 。其後芸芸眾類新生代鳥種的出現, 使鳥類的進化步入了全新的一章, 開始正式進入今鳥亞綱的現生鳥類黃金時代! 現生鳥的骨骼: (左)今顎總目 (右) 古顎總目 象鳥( Aepyornis maximus )
象鳥卵殼的碎片 (館藏編號: NGB-78) 象鳥生存在更新世至全新世馬達加斯加島上,是已經滅絕的巨型不飛鳥,估計牠體高約3米,體重達450公斤,為現時所知道地球史上最巨大的鳥類,其鳥蛋直徑為33喱米X24喱米,是世上個體最大的鳥卵,據文獻記載,象鳥的外型與現今的非洲鴕鳥、澳洲的鶴鴕十分相似,只是鳥體更為巨大,這種巨鳥被當地的土著大量捕殺作為食用,於人類對生物科學探索之前,於1650年左右,象鳥在人類捕獵下慘被滅絕,是鳥類史使上的無法估量的巨大損失,也生物學上的憾事!若然說鳥類是因進化而滅絕,那正是物競天擇的必然,但斷送在人類手上那便不能接受的事,屬鴿形目的渡渡鳥,在十七世紀也因人類捕食而走上滅絕之路,廿世紀初有如蝗蟲蓋天似的旅鴿,在數十年間受農藥影響、人為獵殺,亦難逃走上滅種的厄運,這並不是冰山一角的事,不要再讓廿一世紀的生態及生物滅種危機,不斷延續下去,珍惜和愛惜現存的各種生物,因為逝去的永遠不會再回來! 懷俄明古雉 (Gallinuloides wyomingensis Eastman): 一種類似現生雉類的鳥類, 其分類學位置現仍未明。(館藏編號: NGB-80) 己滅絕的現代鳥類 (參自 Guy Mountfort et al., 1988)
鳥類是一種使人驚嘆的生物,現生鳥類合共二十七目九千多種,其中一千零二十九種被定為瀕危,熱帶雨林正不斷地減少,即使還未定義為瀕危的鳥類,也續漸走向瀕危的行列,在鳥類的進化歷史上,物種與物種的滅絕,是以千百萬年作為單位計算,人類自工業革命以來,鳥類滅絕的危機就到了很可怕的境地,若然這樣下去 鳥類將會退出歷史舞台,就好像始祖鳥和孔子鳥一樣,我們只能從化石方面來作出合理推斷,就算是更為準確的研究 也只是學術上的探討,和小圈子的認知而矣!筆者自一九九五年對鳥類進行研究,凡九十多種,對死於自然的鳥種進行解剖研究和標本製作,目的是將牠們的「生命」留下,使其成為不朽的身軀,讓我們的下一代也能看見牠們,同時更希望我們下一代所看到的,是鳥類世代繁衍延續下來的真正生命,這也是筆者深深的祝願!
延陵科學綜合室.格物研究 本網頁中所有圖片及文本受延陵科學綜合室版權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