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陵已知的多足類動物(延陵自然歷史博物館館藏)
一般認為,多足類動物起源於志留紀中期,為現存最原始的節肢動物。發現的化石年代為志留紀末至泥盤紀初,從化石研究所知,多足類雖經過漫長的演化時空,但牠們的外觀和化石品種基本差異不大,表明這類生物已長期適應其生息環境而結構早已趨於穩定。
牠們和昆蟲有很多相似之處,牠們有著相若的呼吸系統及馬氏管結構,但是,多足類的幾丁質外骨骼不具防水作用,亦無法如昆蟲有控制氣孔開閉的可能,故此牠們僅能棲居陸上濕度較高的環境中,多足類動物全是陸棲性。其體形一般呈長筒形或長條形,體軀由很多體節合成,絕大多數體節上都長有成對的步足,故此,牠們有很多步足,唇足目(蜈蚣類)成員行動敏捷;倍足目(馬陸)的體節上著生步足兩對,但影響了牠們行動的靈活性,這個族群的生物多數行動時很緩慢,為了抵禦敵害,受干擾時多把身體卷成圓形式球形,有些甚至釋放氫氰酸。由於是強烈適應陸棲的生物,多足類在地球的分布遠不及昆蟲及其他節肢動物。香港已發現的多足類品種并不多,本志所載的可算是代表本地的絕大多數, 但也祗是數種而矣!寡足綱(Pauropoda)及結足蟲綱(Symphyla)不見於本地, 本室迄今對牠們倘未有課題開拓, 故此本志不包括上述兩個綱的記述。
唇足綱(Chilopoda)本綱的動物俗稱百足蟲(Centipede),一般品種的外觀和它的典型族群的蜈蚣相似。每一體節僅有一對步足, 第一步足特化為鉗狀的顎足, 又稱毒顎。顎足仍保持步足的基本結構,主要用於捕獵; 最末端的步足呈尾狀, 尾步足上棘突的多寡是鑑定蜈蚣屬(Scolopendra)的重要依據。 全世界約2800種, 香港可能僅有6種,分屬4個目。百足蟲有毒顎, 受干擾時能敏捷地攻擊所有敵人, 除了地蜈蚣外, 所有唇足類能襲擊人類, 被大型蜈蚣類咬傷時非常疼痛, 故此, 不要徒手觸及牠們! 據文獻載: 蚰蜒偶見於建築物內, 為本綱最進化的族群, 牠們行動十分迅速, 2002年9月本室獲臺灣網友林啟宏先生的熱心協助, 始獲首個標本, 且完善了唇足綱的分類系統, 對於林君的高尚情操, 本室深表謝意!
倍足綱(Diplopoda)本綱的動物泛稱為馬陸,俗名千足蟲(millipede), 應祗具1對步足的單體節彼此愈合為複式體節,故此,複式中體節上具有步足兩對, 就體節而言, 步足數倍增於唇足類,故名。 全世界約有8000種,香港可能祗有2~4種。 分屬兩個目, 旋馬陸是世界上最大的馬陸類群,不見於香港。 千足蟲不含毒螯, 一般躲藏於富含腐植質之泥土中,以腐爛的植物,霉菌及真菌為食。每當豪雨後野外的土面常大量出現筒馬陸(Julus sp.) 。
進行延陵蛛形類志標本的收集過程中,兼營多足類的考察,二零零二年三月至四月初的香港的天氣不大穩定,豪雨之後,多足類紛紛溢出地面,收集較為便利,但這樣的氣候對收集者而言,可說苦不堪言,筆者在收集期間因雨淋而罹患流行性感冒,繼而演化為氣管炎,歷半月方痊癒。故此, 對於所獲標本, 研習者份外珍惜, 原始的地蜈蚣類, 野外數量稀少故很難發現。 其體壁僅由極薄的革質構成,採用乾製技術雖然勉強可行, 但效果不太理想, 本室同時保存一個浸製的成體標本, 以資比對。
由於多足類或原始昆蟲的幾丁質外殼份外柔弱, 而體內富含有機質, 極易受標本蟲的蛀食, 被蛀的標本(尤其是馬陸類), 其體節會被分解, 標本無法修復, 故而於未發生蛀食事件之前, 應採取嚴格的防霉防蟲措施, 以防不失。
迄今為止, 本室對多足類動物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 如有新研究成果會力求完善本志之內容, 務求增加其可讀性及準確性。
以下分類中每一物種科別之後的括號內編碼為紀錄的存檔編號, NMY
= NG's MYripoda
collections - Myriapoda Ngiana
specimen.
標本標簽: NSC標本規格。
標本類別: 乾式剝製 (少數除外), *3D標本, 2D展示。
標本封裝形式: NSC視窗式標本匣,(一般採用含C10H8
防蟲劑可揭性新改良型)。
唇足綱 Class: CHILOPODA
異形亞綱 Subclass: Anamorpha(1) 蚰蜓目 Scutigeromorpha
蚰蜒科: Scutigeridae
體長4.5厘米(不包括步足), 大體褐色, 體節上有深黃色斑帶, 體軀上覆蓋堅硬而重疊的背板, 可見這個目的成員已具有較進化的結構模式, 體節間有15對極長且幼的步足, 而以末端的1對最長, 頭端的觸角幼長, 顎部有大型毒牙。 為一種行走極為敏捷的多足類, 一般分布於建築物內,以小型的軟體動物為食。
蚰蜒(大蚰蜒) Scutigera coleoptrata
L., 1758, (館藏編號: NMY-007)
體型碩大的品種, 與分布於香港的蚰蜒類似乎沒有直接的親緣關係。標本為台灣讀者林啟宏君捐贈, 特此鳴謝。
棒狀花蚰蜒
Thereupoda(=Scutigera) clunifera Wood, 1862,
(館藏編號: NMY-009,
高分子透明樹脂密封技術標本)
本種體型明顯較蚰蜒屬(Scutigera)細小,
學名按香港傳統的文獻描述,
編者認為本種與描述種似乎不大相同,
但暫且歸納至本種,
標本於2010年1月在南丫島大灣進行考古研習時採得。
(2) 石蜈蚣目 Lithobiomorpha
石蜈蚣科: Lithobiidae
石蜈蚣 Lithobius forficatus
L., 1758, (館藏編號: 左圖: NMY-002, 右圖: 幼體 NMY-002L)
外表似蜈蚣, 身體扁平, 體色紅褐色, 頭部有毒爪一對, 上部的觸角為體長的三分之一,頭的兩側各有多個由單眼構成的眼組。體節上長有足肢, 全體共有15對足,最後的兩對特別長。一般躲於砂石的縫隙處, 行動敏捷, 以小型昆蟲為主食。本種遍佈全世界, 尤為北半球的溫帶地區, 本地祗有1種。
整形亞綱 Subclass: Epimorpha
這個亞綱的成員多於15對步足, 一般21對或以上。
(1) 地蜈蚣目 Geophilomorpha
地蜈蚣科: Geophilidae
黃地蜈蚣 Geophilus flavus (De
Geer), 1778, (館藏編號: NMY-005)
本地祗有一種, 這類蜈蚣體長2~5厘米;體幼長,略呈圓筒形(標本的保存效果不太好),一般有31~181對步足(步足數目因品種不同而異), 此本地品種的成蟲體長約3.5厘米,呈赤褐色,具步足47對,棲身於含豐富腐植質的泥土中,以小型昆蟲的幼蟲為食,偶爾發現於富含腐植質的泥土中。
(2) 蜈蚣目 Scolopendromorpha
蜈蚣科: Scolopendridae
無棱衛蜈蚣 Rhysida immarginata (Porat), 1876, (館藏編號: NMY-026)
少棘巨蜈蚣 Scolopendra subspinipes Leach,1815, (館藏編號: NMY-001)
蜈蚣 Scolopendra multidens Newport 1845, (館藏編號: NMY-001-2)
戈拉帕格斯巨人蜈蚣
Scolopendra galapagoensis Bollman, 1889, (館藏編號:
NMY-024)
(虎腳巨人蜈蚣、達爾文巨人蜈蚣), 原產於戈拉帕格斯島。
赤蜈蚣 Scolopendra
morsitans L., 1758, (館藏編號:
NMY-025)
原產印尼西爪哇。
小林地蜈蚣 Scolopendra sp. (館藏編號: NMY-001-3).
本目所屬的品種皆有足21對,頭部兩側各有4個單眼, 頭下有毒牙,後足有刺狀齒作為禦敵武器,其齒突數量的多寡可作鑑定品種的依據之一(本種有3個刺突, S.multiden有7個:背面5,腹面2)。肉食性,分布於亞熱帶及熱帶地區, 據悉香港已知有3種。
倍足綱 Class: DIPLOPODA
唇顎亞綱 Subclass: Chilognatha(1) 山蛩目 Spirobolida
厚甲馬陸科: Trigoniulidae
磚紅厚甲馬陸 Trigoniulus corallinus (Gervais), 1842, (館藏編號: NMY-023)
山蛩科: Spirobolidae
燕山蛩
Spirobolus bungii Brandt, 1833, (館藏編號: NMY-010, 高分子透明樹脂密封技術標本)
長7.3厘米,
圓筒形, 平均直徑1.2厘米, 呈檻欖綠色, 節緣、蟹角及足肢呈赤紅色, 標本採自南京長江岸邊燕子磯的濕潤岩塊上,
極為常見的物種, 數量很多。
(4) 姬馬陸目 Julida
姬馬陸科: Julidae
長尾少紋姬馬陸
Anaulaciulus tonginus (Karsch), 1881, (館藏編號: NMY-020)
標本產地: 香港
(5) 旋馬陸目 Spirostreptida
巨馬陸科: Harpagophoridae
旋馬陸科: Spirostreptidae
非洲巨馬陸
Archispirostreptus
species,
(館藏編號: NMY-008)
體長約14.5厘米, 原產非洲,
標本自加拿大輸入。非洲的巨馬陸為世上最大的品種,
歐美國家多飼養作寵物。
非洲巨人馬陸 Archispirostreptus gigas (Peters), 1855, (館藏編號: NMY-014)
(6) 帶馬陸目 Polydesmida
條馬陸亞目 Paradoxosomatidea
條馬陸科:Paradoxosomatidae
霍氏繞馬陸 Helicorthomorpha holstii (Pocock), 1895, (館藏編號: NMY-021)
溫帶馬陸 Oxidus gracilis
C. L. Koch, 1847,
(館藏編號: NMY-003)
體長約2~3厘米,
呈深褐紅色, 體型扁平, 背面的兩側各有橘黃色斑點,無眼,
靠頭部觸角感知方向, 每體節長有兩對步足及腺體,
當受干擾時會腺體會製造氫氰酸, 以毒殺敵方。分布於北半球,
棲居於樹林的落葉堆或砂石的縫隙中, 植食性。香港產的物種似乎至少有2個近緣種。
扁背馬陸 Polydesmus sp,,
(館藏編號: NMY-027)
本種見於原生林地中, 是否己知物種仍屬未知。Polydesmus
liber Golovatch, 1991 始見於香港, 可惜有關鑑別文獻不詳,
故此未能作進一步的分辨。
帶馬陸亞目 Polydesmidea
帶馬陸科: Polydesmidae
雕背馬陸 Epanerchodus sp., (館藏編號: NMY-022)
(9)
平馬陸目 Platydesmida帶馬陸科: Androganthidae
麵條馬陸
Pseudodesmus species,
(館藏編號: NMY-019)
標本產地: 馬來西亞
(12) 球馬陸目 Glomerida
球馬陸科: Glomeridae
雙色木球馬陸 Hyleoglomeris bicolor (Wood), 1865, (館藏編號: NMY-012, 香港及澳門)
環紋球馬陸 Glomeris annulata Brandt, 1833, (館藏編號: NMY-017)
(13) 蟠馬陸目 Sphaerotheriida
蟠馬陸科: Arthrosphaeridae
非洲蟠馬陸 Arthrosphaera brandtii (Humbert),1865, (館藏編號: NMY-011)
音韻蟠馬陸 Sphaeromimus musicus (Saussure et Zehntner), 1897, (館藏編號: NMY-016, 馬達加斯加中部)
海神蟠馬陸 Zoosphaerium neptunus (Butler), 1872, (館藏編號: NMY-013)
蟠馬陸 Zoosphaerium sp., (館藏編號: NMY-015, 馬達加斯加)
澤馬陸科: Zephroniidae
香港澤馬陸
Zephronia profuga Attems, 1936,
(館藏編號: NMY-018)
標本產地: 香港島龍虎山
主要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生物學 I,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北京.上海,1991.12.(延陵圖書館索書號: 040.NGL004)
[2] 許狄思 費嘉倫編,何迪媛譯《香港動物原色圖鑑》香港政府印務局,1989.8. (延陵圖書館索書號:385.338 NGL001)
[3] Dennis S . Hill, Phyllis M. Hore, Ivan W. B. Thornton, Insects of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82.
[4] 喬治.麥葛文 著, 陳穎儒 譯 自然珍藏系列:《昆蟲圖鑑》,貓頭鷹出版社, 2000/06 (延陵圖書館索書號: 387.7 NGL012)
本網頁中所有圖片及文本受延陵科學綜合室版權保障
All images and text on this page are
copyright protected © Acta Scientrium Ngen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