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 類    PISCES

 

 

卷二: 硬骨魚綱 (輻鰭亞綱 - 骨鰾總目~棘鰭總目:合鰓目)


骨鰾總目 Superorder: Ostariophysi

(1) 鼠鱚目 Gonorynchiformes
  1a.遮目魚亞目 Chanoidei

           遮目魚科: Chanidae

遮目魚 Chanos chanos (Forsskål), (館藏編號: NGI-102080, 06 X NSC14)
成魚
體長可達100厘米(標本長度為31厘米),背鰭14; 臀鰭11; 胸鰭15; 腹鰭10, 體長為體高 4倍, 為頭長 4.2 倍。 頭長為吻長5倍, 為眼徑4倍 , 為眼間隔 3 倍, 為尾柄高2.7倍。體梭形, 側扁, 背腹緣呈弧形。 頭尖, 稍大, 吻鈍尖。 眼大, 中側位, 脂簾膜發達, 完全遮蔽眼球, 腿間隔寬而稍凸。口小, 前位; 上頜稍長於下頜, 上頜口緣由前額骨組成, 體被小圓鱗, 不易脫落, 頭部無鱗; 背鰭和臀鰭基部有鱗鞘, 胸鰭和腹鰭基部有腋鱗, 尾鰭基部有2 枚狹長大鱗, 作匕首狀。 側線發達, 較平直, 側線鱗為單管。背鰭1個, 中大, 後緣弧形凹入, 起點位於腹鰭前上方, 距吻端與距尾基略相等。臀鰭較背鰭小, 接近尾基。胸鰭短小, 下側位。 尾鰭長, 深叉形。鰾大。食道內粘膜呈螺旋形褶皺; 腸多次盤曲。脊椎骨45節。 背部青灰色, 體側和腹面為銀白色。暖水性魚類, 生殖期游向近岸, 也進入淡水, 鹹淡水皆能生活。幼魚以藻類、有孔蟲、軟體動物和橈足類等為食, 成魚主食矽藻。生長快, 一齡魚體長可達 400 毫米, 6~8 齡性成熟 , 體長可達 1米, 是鹹、淡水重要養殖物件。臺灣早已養殖, 大陸沿海也有試養。
分布於印度洋、東太平洋新西蘭日本和中國。中國沿海均產, 但黃海渤海少見。

載入主系統 | 主網頁


(2) 鯉形目 Cypriniformes

           鯉科: Cyprinidae

Cyprinus carpio L.,  (館藏編號: NGI-108013b, 15 II NSC9)
體長11~30厘米, 紡綞形, 體背稍隆起, 呈灰褐色, 腹部銀白色, 淺弧形, 體側較扁而肥厚, 成魚有時呈金黃色, 口角有鬚兩對, 頭部無鱗, 體表則披有大型的圓鱗片, 背鰭一個, 胸鰭下側位, 後端圓形, 尾鰭叉形, 基部微黑色, 雄性成魚尾鰭呈橙紅色。多棲於江河湖泊等水草叢生的水域, 雜食性, 以底棲動物為食, 也吃水草和絲狀藻類。為中國分布最廣的暖溫帶魚類,繁殖容易且食用價值高, 重要的經濟魚種之一


金魚 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 L., 1758, (館藏編號: NGI-108090)
為金鯽的人工變種, 廣泛被養殖的觀賞魚類
。高分子透明樹脂(水晶膠)密封標本, 購自商家之限定量製品。


(左) 雄魚: NGI-83C, (右) 雌魚: NGI-83D (標本採用高分子透明樹脂密封技術)

唐魚(白雲山魚) Tanichthys albonubes Lin, 1932, (館藏編號: NGI-108083,  浸製標本 / 高分子透明樹脂密封技術標本 )
人工繁殖的水族箱類型(Aquarium Type), 本種的野外族群基本上了趨於滅絕狀態
。此外還有一個人工變異的"金色"類型。


異鱲 Parazacco spilurus (Günther),1868, (
館藏編號: NGI-108112), 高分子透明樹脂密封技術標本)
越南唐魚 Tanichthys micagemmae Freyhof & Herder, 2001 ?, (館藏編號: NGI-108083, 高分子透明樹脂密封技術標本)
外形與
唐魚(T.  albonubes ) 略有異別, 具體鑑定佐證不足的標本

載入主系統 | 主網頁


(3) 脂鯉目 Charciformes

           鮨鯉科: Characinidae

短蓋肥脂鯉(淡水白鯧) Piaractus brachypomus (Cuvier), 1818 = (Colossoma brachypomum Cuvier, 1818),  (館藏編號: NGI-12137, 4 I NSC9)
因外觀的接近被誤認為
食人魚, 本種的牙齒一般較細小, 以雜食為主, 但在食物短缺及饑餓時其習性可以和食人魚無異

納氏臀點脂鯉 Pygocentrus natterer Kner 1860, (館藏編號: 活飼標本, 延陵水族生態暨植物標本閣 Aquarium et Herbarium Ngensis)
俗稱"
食人魚", 體長可達30厘米, 一般引入品種多少於上述長度, 身體扁平, 披有細小鱗片, 側線呈直線形, 體側銀灰色, 上面分布黑色斑點, 腹部以白為底色且染有胭脂紅色, 背部灰黑色, 腹鰭中位、臀鰭和尾鰭皆有黑色斑條, 臀鰭中部鮮紅色 。齒大而尖銳, 呈三魚形, 肉食性魚類, 性情十分凶猛, 群體共同捕殺較其體型大很多倍的動物, 如魚類或進入水中覓食的鳥類等, 原產於南美洲亞馬遜平原。 

載入主系統 | 主網頁


(4) 鯰形目 Siluriformes  

           鯰科: Siluridae


Silurus asotus L.,1758 [標本己缺失]
大型淡水魚類, 標本長79厘米, 體長形, 體側灰褐色, 腹部略淺, 無斑紋頭部扁平, 吻寬圓, 前鼻孔短管狀, 後鼻孔圓形, 位於眼部前方, 彼此相距較遠, 無鼻鬚眼較小, 上側位, 部分為皮膜覆蓋, 口部大, 上位, 下頷突起, 口裂斜, 後緣僅達眼部前方下頜和犁骨有絨毛狀牙帶, 呈半月形排列共有鬚兩對, 上頷鬚1對, 長達胸鰭基之後, 下頜鬚的另1對較短, 鰓孔寬大, 鰓耙短而稀疏, 魚體光滑無鱗, 側線平直, 自體中至尾基部背鰭小, 無硬刺, 位於背前部, 臀鰭長, 緊接腹鰭之後, 其後端與尾鰭相連, 胸鰭圓形, 側下位, 具1硬刺, 前後緣長有鋸齒, 腹鰭小, 未端超過臀鰭起點, 尾鰭小, 圓形或近臀鰭起點為底棲性, 為凶猛的夜行肉食性魚類, 以鯉科幼魚蝦類及水生昆蟲為食廣泛分布於南北方各水系, 為經濟魚類


越 鯰 Silurus cochinchinensi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1839, (館藏編號: NGI-126068, 18 VI NSC10)
這種魚體長可達200厘米以上(標本長度為15厘米, 為本種的幼魚), 呈黃褐色, 腹面及各鰭皆呈淺灰色, 臀鰭邊緣灰白色, 體上光滑無鱗, 側線平直, 於中側位, 伸達尾鰭基部, 魚體前部粗而圓, 後部側扁, 頭部寬平, 吻闊而短, 上頜較下頜長, 此點與普遍鯰(Silurus asotus)不同。犁骨齒帶弧形,中間稍分開,鬚2或3對, 上頜鬚較長,伸延至胸鰭或臀鰭起端位置,背鰭和腹鰭起點在體表上位置對應, 臀鰭末端幾乎與尾鰭相連, 胸鰭圓形, 有細弱的硬刺,外緣光滑(普遍鯰有鋸齒),內緣有小鋸齒,腹鰭小,伸至臀鰭起點,尾鰭呈斜截形,上葉略長。肉食性淡水魚類,以小魚、蝦類及水氐昆蟲為食, 分布於中國南部水域


           胡子鯰科: Clariidae

胡子鯰 Clarias fuscus (Lacepede) 1803,  (館藏編號: NGI-133018, 26 III NSC9)
俗稱塘虱,標本長度22厘米,體色黃褐或灰黑色腹部灰白色,成魚體側有時具橫行的白色小點(不見於標本)頭部寬平,頭背平斜,有骨板及前後囪門,口角上有鬚4,長短不一鰓部有輔助呼吸器官,故能長時間離開水中作遷徙行動體裸露無鱗,富有黏液,側線平直,沿體側中部伸至尾鰭基部背鰭基部長,起點在胸鰭末端後上方,臀鰭基部也較長,起點遠後於背鰭始端,伸至背鰭後基部末端的相對處胸鰭小, 扇形, 下側位; 1根粗壯的硬刺, 腹鰭腹位,無硬刺, 尾鰭不與背鰭和臀鰭相連, 肛門在臀鰭起點前方底層夜行性魚類, 棲息於江河池塘溝渠湖泊及稻田中,以小型魚類蝦類及小型水生生物為主食為廣泛被飼養的經濟食用魚類


           電鯰科: Malapteruridae

電鯰 Malapterurus electricus (Gmelin), 1789, (館藏編號: NGI-139117, 浸製標本, 19 VIII NSC22)


           棘鮎科: Doradidae

平囊鯰 (笑貓) Platydoras costatus (L.), 1758 , 館藏編號: NGI-141102, 高分子透明樹脂密封技術標本)

載入主系統 | 主網頁


(5)裸背電鰻目 Gymnotiformes
  5a.鰭電鰻亞目 Sternopygoidei

           線鰭電鰻科: Apteronotidae

線鰭電鰻(魔鬼刀) Apteronotus albifrons (L.), 1766,  (館藏編號: NGI-156111, 高分子透明樹脂密封技術標本)
標本長約 6 厘米,  大部分呈灰黑色, 幼魚尾柄有兩個白色斑條 (成魚白色斑條消失), 體側扁似刀形, 無背鰭, 臀鰭寬大, 眼小, 不司視覺, 利用臀鰭上方體側的發電器官產生微弱電流作為活動及攝食等活動的導航, 本種的發出電能由於十分微弱, 不能以一般方法進行測量原產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 為十分常見的水族箱觀賞魚類。


  5b.裸背電鰻亞目 Gymnotoidei

           電鰻科: Electrophoridae

 

電 鰻 Electrophorus electricus L. 1758,  (館藏編號: NGI-158058, 15 V NSC9)
成魚體長可達240厘米(標本長度31厘米), 體背及體側呈深褐色, 頜部有小齒, 頭部下方有時呈黃白至橙紅色, 體表無鱗, 背鰭及腹鰭退化, 胸鰭很小, 臀鰭卻很長, 呈帶狀, 始於胸鰭後遠方, 體內有發電器官, 能發生極強的電流 [本室成員曾以儀器測量活魚受刺激時產生的電脈衝, 證實了這一點(16/05/1999)]。南美洲亞馬遜流域的特產魚類, 肉食性, 以電擊的方式把魚或蛙類麻痺後捕食,成魚發生的電擊甚至可使人類致死! 由於它有韋伯氏器曾被學者併入鯉形目中, 但其性狀與鯉形魚類大不相似, 分類學家遂將之列入獨立的新目內, 裸背電鰻目的魚類為世界上發電能力最強的魚類

電鰻的電撃捕食行為 (館藏編號: 活飼標本, 延陵水族生態暨植物標本閣 Aquarium et Herbarium Ngensis)
在水族箱中的狹窄環境中, 電鰻一般以靈敏的動作直接捕食獵物, 但在受干預的情況(如水體激烈震動或是獵物受驚後使電鰻不安時), 會以較為消耗體能的電擊方法進行:
A. 一尾異鱲(Parazacco sp.)游近饑餓的電鰻;  B. 電鰻向後游動, 使異鱲進入由其頭部至體側之間的電力線範圍內, C. 當獵物進入其電擊範圍內, 電鰻啟動發電系統, 強力的電勢使行動極為靈敏的異鱲麻痺(甚至死亡); D. 電鰻把失去動力的獵物送入口中( E.Ng, IX 2010)

載入主系統 | 主網頁


原棘鰭總目 Superorder: Protacanthopterygii 

(1) 鮭形目 Salmoniformes
  1d.鮭亞目 Salmonoidei

           銀魚科: Salangidae

陳氏新銀魚 Neosalanx tangkahki, (Wu) 1931,  (館藏編號: NGI-169029), 浸製標本


           鮭科: Salmonidae

虹 鱒 (鉤吻鮭) Oncorhynchus mykiss Walbaum, 1792 (館藏編號: NGI-173056, 20 V NSC9)
成魚體長可達70厘米 (標本長度為28.5厘米), 體背側灰綠色, 腹側與尾鰭皆密有黑點, 腹部較少, 背鰭後面的脂鰭為鮭形目的重要特徵之一。幼魚體側有8-13個橢圓形斑塊,成長後會消失, 成魚體側有紫紅色縱帶,隨光折射而呈現虹彩顏色,故名。縱帶於生殖季節更為明顯,生活於冷溫(攝氏25度以下)的水域或溪流上流,以陸生昆蟲或小型水生生物為食,原產北美洲堪察加半島,由於作經濟魚類而被人為性引進品種進行繁殖,目前廣泛分布於亞洲東部。  


銀 鮭 Salmon salar L. 1758,  (館藏編號: NGI-   )
俗稱"三文魚"

載入主系統 | 主網頁


巨口魚總目 Superorder: Stenopterygii

(1) 巨口魚目 Steomiiformes

           蝰魚科: Chaulidontidae

蝰魚 Chauliodus sloani (Bloch et Schneider), 1801,  (館藏編號: NGI-178154)
標本採於西班牙瓦倫西亞共同體的地中海水深800-950米的區域


燈籠魚總目 Superorder: Scopelomorpha

(1) 仙魚目 Aulopiformes

           狗母魚科: Synodontidae

長蛇鯔 Saurida elongata (Temmick et Schegal), 1846,  (館藏編號: NGI-187024, 10 XII NSC8)
成魚平均體長19厘米, 體長形, 體廓圓筒形, 口裂大, 有細小的脂鰭。體背暗褐色,腹部淡灰色,在側線上方有9個不太明顯的斑點塊,中央再有一條黃色縱帶, 背鰭、腹鰭、臀鰭和尾鰭的鰭膜上有淡橙色斑紋。棲息於砂泥質海域的底部,通常靜候於砂地上或埋身於砂泥中, 僅露出眼睛, 伺機躍動吞食游近的獵物。   

載入主系統 | 主網頁


副棘鰭總目 Superorder: Paracanthopterygii

(1) 鱈形目 Gadiformes

   1a.  鱈亞目Gadodidei

 

雙線無鬚鱈 Merluccius bilinearis Mitchill, 1814,  (館藏編號: NGI-205146)
標本長度26厘米, 採集地: 加拿大,  經濟魚類


   1c. 長尾鱈亞目 Macrouroidei

           長尾鱈(鼠尾鱈)科 Macrouridae

大西洋奈氏鱈 Nezumia aequalis Günther, 1878,  (館藏編號: NGI-206144)
標本長度20厘米, 來源: 西班牙, 哈韋亞附近的地中海水域, 採集地: 水深度 500~2000米


 

大眼長尾鱈 Macrourus holotrachys Günther, 1878,  (館藏編號: NGI-206086)
成魚平均長度25厘米(標本長29厘米), 呈棕褐至深褐色, 鰭色較為深。(標本魚體緋紅色, 鱗框綴以深褐色) 體延長, 頭部大, 口下位, 眼極大型, 背鰭數2, 第一背鰭短, 第二背鰭長, 鰭條數目為124條, 臀鰭發達, 沒有鰭棘, 鱗片上多有棘刺分布於大西洋西南部(由南美洲南端海床至福克蘭群島一帶海域), 生活於海拔 -300米至 -1400米的深海魚類, 因為有關本種的資料尚未完善, 故而對其知之不多。標本產自烏拉圭

載入主系統 | 主網頁


(2) 蟾魚目 Batrachoidiformes

           蟾魚科: Batrachoididae

淡水蟾魚  Halophryne (Batrachomoeus) trispinosus (Günther) 1861, (館藏編號: NGI-211033, 15XII NSC8)
俗稱"石頭魚", 一般體長13厘米, 體色呈斑駁的深褐及黑色, 頭部扁平, 圓形, 眼及口部周圍有很多鬚狀體, 口大, 長有很多尖銳細齒, 頭部仿如表面布滿污垢的石頭, 鰓蓋及背鰭前端有毒刺, 背鰭柔軟游泳很緩慢, 肉食性, 平時潛伏水底, 靠身體的保護色及擬態保護自己, 并以頭上的偽裝誘捕獵物 分布於印度洋大西洋沿岸

載入主系統 | 主網頁


(3) 鮟鱇目 Lophiiformes
   3b.
躄魚亞目 Antennarioidei

           躄魚科: Antennariidae

紋條躄魚  Antennarius striatus (Shaw) 1794, (館藏編號: NGI-213057, 17 V NSC9)
標本長度8.5厘米, 體吐深褐帶紅色, 有模糊的黑色斑紋, 鰓不明顯, 鰓耙亦已退化, 體軀披有絨毛狀小棘, 第一背鰭棘變成肉質狀突起, 頭部的鬚狀突作誘捕獵物的工具, 胸鰭基部膨大成臂狀,稱為假臂。鰭體闊大,呈掌狀,適於爬行,尾鰭圓形,藉體色掩飾以利捕獵。底棲性海洋魚類,常棲於岩石或海藻中,因高度擬態而很難被發現。活動能力較弱,性情凶猛,能吞殺體型與自己相若的魚類(本室成員解剖此魚時發現並腹內有大小相若的魚獵),受到敵方攻擊時腹部會充滿空氣浮於水面。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西部。

載入主系統 | 主網頁


棘鰭總目 Superorder: Acanthopterygii 

(1) 鱂形目 Cyprinodotiformes
  1a. 飛魚亞目 Exocoetoidei

           飛魚科: Exocoetidae

尖頭燕鰩魚 Cypselurus oxycephalus (Bleeker), 1852, (館藏編號: NGI-230055, 25 IV NSC9)
標本長18.5厘米, 體延長而稍側扁,上側深灰色; 下側為發亮的銀灰色, 頭部較大而末端略尖, 吻部短, 眼大而口部細小, 齒很小, 體側披有很多易剝落的大圓鱗片, 側線下側位, 但不甚明顯腹鰭頗長, 背鰭及臀鰭同形且位置相對, 尾鰭深叉形, 下葉較長; 胸鰭上位, 非常長且大, 形如昆蟲的翅膀, 為該魚用於躍離水面後的主要動力器官棲息於淺海上層, 喜群集, 具趨光性, 可在空中滑翔達十數秒, 滑行距離約100米廣泛分布於太平洋,大西洋的熱帶及亞熱帶水域, 本種見於東海南海一帶, 為食用經濟魚類


青翼鬚唇飛魚(黑鰭飛魚) Cheilopogon cyanopterus (Valenciennes), 1847, (館藏編號: NGI-230107, 高分子透明樹脂密封技術標本 )


           鱵魚科: Hemirhanphidae

喬氏吻鱵魚 Rhynchrhamphus georgii (Valenciennes), (館藏編號: NGI-231009, 9 XI NSC9)
體長15~25厘米, 背部呈灰色, 體側銀灰色, 自胸鰭上方至尾鰭基部有1條灰黑帶銀色的縱帶, 前部較細, 尾鰭下方最闊, 腹部白色, 頭較長且大, 吻部較短, 鼻孔內有10~12個穗狀嗅瓣, 口小, 口裂平直, 下頜延長而呈長針狀, 上頜骨與頜間骨完全癒合, 呈等腰三角形上下頜皆有細齒暖水性中小型魚類, 棲息於河口鹹淡水水體及附近的水域中


           竹刀魚科: Scombrescocidae

秋刀魚 Cololabis saira (Brevoort), 1856, (館藏編號: NGI-233065, 18 I NSC10)
平均體長25厘米, 側扁, 吻尖突, 呈喙狀, 頭吻頂部平坦, 眼較大, 側上位, 眼徑大於口裂, 鼻孔每側1個, 呈三角形口前位, 下頜稍長於上頜, 兩頜牙細小, 排成1行, 很稀疏犁骨及顎骨無牙, 舌面光滑, 鰓孔闊大, 體披薄圓鱗, 易脫落, 側線完全, 位於腹緣背鰭位於後部, 起點在臀鰭中部上方, 臀鰭與背鰭同形,兩鰭後方皆有6個游離小鰭, 腹鰭及胸鰭短小, 尾鰭叉形, 背部青黑色, 體側及腹部銀白色, 胸鰭上方沿體側至尾鰭有一橄欖色縱帶為冷水性上層魚類, 分布於中國黃海朝鮮日本, 其中以日本產量最多


   1c.鱂亞目 Cyprinodontoidei

           花鱂(食蚊魚)科: Poecillidae

 

孔雀魚(虹鱂) Lebistes (=poecilia) reticulatus (Peters) 1859 (館藏編號: 左- NGI-242019,剝製標本,  05 XII NSC8, 右- NGI-19A, 高分子透明樹脂密封技術標本)
平均體長6厘米, 不同變種其尾部有多種多樣的顏色和形狀, 雌雄兩性外形差異很大; 雌魚身材肥大, 身上多呈灰白色, 而雄魚的身體較細小, 身上顏色有時呈現虹彩卵胎生魚類,雌魚生產前腹部出現黑色胎斑, 臨產時肛門突出而放出約50條仔魚, 剛產出的小魚即能自由游動, 并且開始攝食,  這種魚以水中蚊孓為食, 原產委內瑞拉巴西圭亞那, 為本地常見的觀賞熱帶魚類

載入主系統 | 主網頁


(2) 銀漢魚目 Atheriniformes

           銀漢魚科: Atherinidae

白氏銀漢魚 Atherina bleekeri (Günther), 1861,  (館藏編號: NGI-244104, 高分子透明樹脂密封技術標本)


           黑線魚科: Melanotaeniidae

黑線彩虹魚 Melanotaenia nigrans (Richardson) 1843, (館藏編號: NGI-245030, 22 XII NSC8)
平均體長6.5厘米, 同屬魚種中以本種體側中位的黑線最為明顯, 黑線以上的體鱗帶橄欖綠的灰色, 以下部分銀白色, 各鰭皆呈橙紅色, 顏色隨地理族不同而異, 故此鑑定極為困難。雌魚一般顏色較暗淡。生活於水溫為攝氏22-30度的水系中,以水中昆蟲為食,但也吃墮落水中的花粉粒。性情溫和, 為常見的引進觀賞熱帶魚賞之一。


湖虹銀漢魚 Melanotaenia lacustris Munro,1964, (館藏編號: NGI-245096, 高分子透明樹脂密封技術標本)

載入主系統 | 主網頁


(3) 金眼鯛目 Beryciformes
   3a.金眼鯛亞目 Berycoidei

           金鱗魚(鰃)科: Holocentridae

鋸鱗魚 Myripristis murdjan (Forsskål), 1775,  (館藏編號: NGI-265021, 05 XII NSC8)
平均體長27厘米, 體背部紅色, 愈向下顏色漸次變淺而呈現鮮艷的亮紅色, 各鰭皆有深紅色斑塊, 鰭棘堅硬, 背鰭硬棘外緣呈淺紅色(Myripristis berndii 呈橙色), 體披質硬的櫛鱗, 上面布滿黑色小點, 鰓蓋後有一條大黑斑, 尾鱗叉形。第二背鰭與臀鰭在魚體著生位置相對稱,大小和外型相似,眼部巨大。肉食性夜行性魚類,晝日時聚集於礁洞內,夜間外出覓食。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西部及中部, 棲息處為-200至-3700厘米的水體中, 這種魚的內臟可能含有毒素 

載入主系統 | 主網頁


(4) 海魴目 Zeiformes

           羊魴科: Caproidae

紅菱鯛  Antigonia rubescens (Günther), 1860, (館藏編號: NGI-278097, 高分子透明樹脂密封技術標本)
體菱形, 淡紅色, 體側沿背鰭基底下方及臀鰭上基底上方各有紅色帶紋, 尾柄有一紅色橫帶側扁而高, 體高大於或與體長相若, 體長比頭長大兩倍以上, 標本長 13 厘米, 高 15 厘米, 頭長4厘米。眼大, 口小, 斜裂, 兩頜有細齒, 犁骨及顎骨無齒。前鰓蓋骨具鋸齒, 鰓孔很大, 背鰭及臀鰭均有分枝鰭條, 胸鰭較長, 一般比腹鰭長, 本種體長可達15厘米, 分布於印度洋至西太平洋南非斯里蘭卡澳洲菲律賓日本中國(南海台灣海峽)等海域, 有魚類學者Rosen (1984)認為海魴目與魨形目關係密切, 並提出將之併入該目, 而羊魴科則建議列入鱸形目的鱸亞目中 (Rossen, 1973;  Heemstra, 1986),  標本來源地: 菲律賓宿霧

載入主系統 | 主網頁


(5) 海蛾魚目 Pegasiformes

           海蛾科: Pegasidae

海蛾魚 Pegasue laternarius (Cuvier),  (館藏編號: NGI-283027, 15 XII NSC8)
體長8厘米, 體扁而闊, 全身披有骨板, 僅尾部稍可活動口較小, 下位且無齒, 鼻骨融合, 突出一鋸齒狀吻部。背鰭及尾鰭短小, 胸鰭腹位, 鰭體巨大而平展, 具10-18條不分枝鰭條, 外形如翅, 尾環11節(飛海蛾 Pegasue volitans 有12尾節)。深海底層生活的小型魚類, 分布於中國南部及印度洋, 這類魚外表奇異, 從分類學而論, 它們與其他魚類族群似乎無直接關聯。 

載入主系統 | 主網頁


(6) 海龍目 Syngnathiformes
   6a.管口魚亞目 Aulostomoidei

           玻甲魚科: Centriscidae

條紋蝦魚 Aeoliscus strigatus (Günther), 1861, (館藏編號: NGI-287110, 高分子透明樹脂密封技術標本 )
外形有蝦之外觀, 標本體長 13.9厘米, 體極側扁如刀片, 故又名"刀片魚" 身體完全被透明, 具節且是緊密相連的骨質甲包裹,  頭大, 吻部特別突出, 小型的口於端位, 無頜齒, 口呈管狀, 故列入管口魚類。第一背鰭位於身體後端, 第二背鰭、臀鰭及尾鰭均向下彎曲, 胸鰭相當發達, 腹鰭腹位, 各鰭皆無分支鰭條。常成群地在珊瑚礁海區活動, 常把反管狀吻向下作垂直方向游泳, 也有也採用如一般魚類的游動方式。主要以浮游動物為食, 其中以捕食小型甲殼類為主。分布於印度洋至太平洋一帶, 標本採集於菲律賓


   6b.海龍亞目 Syngnathoidei

           海龍科: Syngnathidae

黑環海龍 Dunckerocampus dactyliophorus (Bleeker) 1853,  (館藏編號: NGI-289020, 05 XII NSC8)
體長15厘米, 呈長管狀, 淺黃色, 有30個帶褐紅的黑色環紋相間胸鰭在水中急速爬動而引體游泳, 與海馬不同, 這類魚有尾鰭, 尾部不會彎卷, 亦不會纏結外物生活於深度為1~50米的海域, 底棲魚類, 以管狀吻部吸食小型浮游生物維生繁殖時雌雄相互纏繞,雌魚把卵產到雄魚的孵囊內,由雄性負責孵育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一帶

短尾海龍 Microphis brachyurus (Bleeker), 1853, (館藏編號: NGI-289106, 高分子透明樹脂密封技術標本 )

載入主系統 | 主網頁


(7) 豹魴鮄目 Dactylopteriformes

           豹鲂鮄科: Dactylopteridae

  

東方豹魴鮄 Dactyloptena orientalis (Cuvier), 1829,  (館藏編號: NGI-290098)
體長20厘米, 體延長, 向後漸縮小, 頭大呈方形, 表面幾乎被骨板包圍, 鼻骨
、眶前骨、眼下骨架及頭骨骼相連成頭甲, 項頂每側生出一骨刺, 後端形成一硬棘。體披有硬棘的骨質鱗片, 背鰭兩個, 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 胸鰭寬大成翅形, 故有"飛角魚"之稱, 演化成翅形的胸鰭用於作短程飛行, 然滑翔能力不及飛魚, 腹鰭胸位, 尾鰭後端呈缺月形, 豹魴鮄已知有6種, 彼此極為相似, 本種的側線不明顯, 背鰭第一游離鰭棘甚長, 第二游離鰭棘短。分布於大西洋海域, 標本採集於菲律賓保和島
豹魴鮄類群的分類學地位常有不同定論, 以前被併入鮋形目的一個亞目中, 也有很多學者( Berg, 1950; Nelson, 1984)根據它們與鮋形目及鱸形目的許多特徵不同為依據而自成一個獨立的目, 僅含一個科, 2屬共有7種,  美國學者 Pietsch氏 (1978) 認為豹魴鮄目與海蛾目海龍目有密切的分類學關係

載入主系統 | 主網頁


(8) 合鰓 魚目 Synbranchiformes

           合鰓科: Synbranhidae

   

黃鱔 Monopterus albus (Zuiew) 1793,  (館藏編號: NGI-291012, 16 XI NSC8)
體長可達60厘米, 非常細長, 光滑無鱗, 所有鰭退化, 鰓裂移向頭的腹面, 左右兩鰓裂連在一起成橫繨, 鰓部并不發達, 離水時可由口咽腔代行輔助呼吸夜行性, 以小型水生動物為主食生殖方式非常特殊:幼魚時全為雌性, 當成熟時產卵後, 卵巢便退化, 而慢慢形成精巢而變為雄性, 稱為性逆轉現象分布於中國南部棲息於池塘小河及稻田中

載入主系統 | 主網頁


陵動物志(魚類) FAUNA NGIANA (PISCES)

 卷 二 終 

卷一: 文昌魚綱、軟骨魚綱、硬骨魚綱 (肺魚亞綱~輻鰭亞綱-鯡形總目)

卷三: 硬骨魚綱 (輻鰭亞綱- 棘鰭總目:鮋形目~魨形目)



本網頁中所有圖片及文本受延陵科學綜合室版權保障
All images and text on this page are copyright protected  © Acta Scientrium Ngensis